董倩个人资料简介:被网友大骂滚出主持界,她做错了什么?
2019年,一个“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火爆网络,网友们纷纷表示愿意出一份力。
董倩到底做了什么才能引发如此众怒?
让我们一起看看董倩是如何从央视名嘴到全网被骂的。
1
董倩,197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是山东青岛。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董倩从小受尽宠爱,又被寄予厚望。
父母虽然对她宠爱但却不娇养,而且她自己也很争气,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一路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到北京八中,最后顺利地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不出意外的话,董倩大学毕业后会成为一个历史老师或是历史工作者。
就连她自己都想不到,她后来会成为一名主持人,这是一个跟她的专业完全不相干的职业。
她整个学生时代都没有接触过主持行业。
毕业之际的一次机缘巧合让她从此走上了一条冒险的道路。
1995年10月,董倩刚走出校门。
当时央视在北大挑选主持人,董倩填写了报名表。
对于这一次的招聘董倩并不抱任何希望,毕竟她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而且她的专业也与之毫不相干。
幸运的是,她凭借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成功地通过了笔试面试,进入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工作。
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有一张“入场券”并不意味着成功,只能说是一只脚跨进去了。
初入栏目组的董倩,又激动又忧愁。
一方面,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干劲。
另一方面,她对电视、新闻略知皮毛,好多都是听说过但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担心是在所难免的。
第一天上岗,董倩印象特别深刻。
那天的场景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天空是灰色的,下着大雪,她早早就到传达室等着制片人来接她,虽然定了9点到,她巴不得8点就到那里等着。
本来是信心满满地去上班,结果第一天就被打击到了。
办公室里的同事进进出出,忙得脚不沾地。
董倩却像个木头一样傻呆呆地坐在工位上,不知所措。
她不知道该找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忙碌是他们的,董倩有的只是无措和自卑。
在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但她并不是一个容易被困难打倒的人。
她暗自鼓励自己要努力,从零开始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开始。
她稳扎稳打,夯实自己的基础。
作为新人,她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同事和领导,不耻下问,虚心接受同事们的建议。
下班后也不放过自己,依然扎在演播室、工位上,复盘一天的工作,力求将每一个部分都做到完美。
在《焦点访谈》工作一年后,董倩被调到了《东方之子》做出镜记者,从幕后转到了台前。
在这一年里,董倩走得异常艰辛,甚至到后面她都陷入自我怀疑中。
当时董倩做了一个采访,她的表现不但没有得到大家的称赞,反而是遭到了质疑。
当时还有一位北京广播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专门给央视寄来了一封信,内容全都是对董倩的指责和批评。
因为节目收视率下降,当初面试她的制片人找到她,对她说到:“我挑主持人向来一挑一个准儿,看人还从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可是现在我们的同事,还有领导,都反映你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我看走眼了。你可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
这一席话让董倩备受打击,甚至已经陷入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个工作。
但是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重振旗鼓,重新端正态度,虚心向前辈学习。
面对外界的批评和指责,她更是虚心接受。
董倩快速地成长起来,从那个懵懂无知的毕业生,乘风破浪,成为那个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董倩。
就这样,董倩凭借她专业的职业素养和成熟的支持风格,先后主持了一系列央视重点栏目,比如《新闻1+1》、《东方时空》、《面对面》等。
之后,在很多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我们都能看到董倩的身影。
澳门回归、香港回归、北京申奥成功,她一直奋战在一线。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为观众带来权威、真实的第一线报道。
董倩从零开始,用11年的时间,锻造出那个专业、犀利的主持人。
2001年,董倩获得第五届“金话筒奖”,这是主持界最高奖项,这算是对她这一路走来的付出的最大肯定。
在很多人眼里,董倩是幸运的,她从北大毕业后就进入了央视,一路走来顺风顺水,鲜花和掌声是她的标配。
但我们不能忽视在这幸运的背后,她所经历的傲慢和偏见,她所付出的多少常人看不到的努力。
董倩迎来了事业的高峰,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高峰持续的时间有点短。
外界对她批判的声音甚至盖过了赞美声。
在经历了鲜花和掌声后,董倩很快陷入了舆论的漩涡里。
董倩一直保持她这种刁钻犀利的主持风格。
直击人物内心深处,挖掘受访者最深层次、最真实的情感和想法。
成也是它败也是它,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主持风格,让她多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还被喊话“滚出主持界”。
这样拥有“金话筒”的主持人到底做了什么,才会引发众怒,让观众忍无可忍呢?
2
2008年的汶川地震。
第一时间,董倩和搭档就被派去直播。
因为事发突然,根本没有时间准备,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无形中给董倩带来了很多压力。
她在直播中,因为不恰当地采访,遭到了大家的质疑。
当时有一个小男孩被困许久,被救之后,董倩采访他,“请问你感觉怎么样?被压在墙下边疼不疼?如果没有得到抢救人员的发现,你心里会有多绝望?”
这些犀利的问题,字字诛心,无疑是在小男孩的伤口上撒盐。
之后很多人因此质疑董倩太过冷血。
2013年,董倩再次因为言语不当而遭受质疑。
当时安排央视名嘴董倩采访郎平,采访中不免提及郎平从前的经历:执教美国队。
在大家看来,郎平的这段经历是可以避开不谈的,因为她现在毕竟是中国队的主教练。
但在采访中,董倩的提问让人尴尬和为难:“你作为美国队的主教练,去打中国队,那种心情是不是也很纠结?”
节目播出后,很多人开始质疑董倩的专业水平,认为她不具备一个采访者的专业水准。
开始攻击她低情商、咄咄逼人。
这一次她“冷血”的标签仿佛要在她身上贴稳了。
2015年,天津发生一起举国震惊的爆炸事件。
各大媒体众多记者前往爆炸现场进行报道。
董倩采访了一位消防员,她问道“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你要是出点事,你爹娘怎么办?”
此话一出,消防员震惊了一下,沉默了许久,眼睛里闪着泪花。
他无法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哪一次救援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
他也想顾他的小家,但在这种紧急关头,只能舍小家为大家。
自古忠孝两难全。
但董倩似乎没有意识到消防员的沉默,她继续追问,想要一个答案。
这个消防员哽咽道:“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
之后,董倩又被骂上热搜,随着出现的是一个“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董倩继续保持她“没人性”的主持风格,再次让她处在风口浪尖上。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让人无比痛心的是,在这场火灾中,有27名消防官兵失去了生命,仅有3位消防员幸存。
而董倩在采访这几位幸存的消防员时,提出无比犀利的直击灵魂的三连问:“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好吗?”“你想救他吗?”“你会自责吗?”
每一个问题都让人不舒服,刁钻又冷血。
刚从死神手里艰难活下来的消防员显然对董倩“猛烈攻势”的提问招架不住,更不愿意再去重温那场大火带来的噩梦,但董倩似乎只关心自己的采访。
她仿佛不带感情的机器人,只管自己做采访,完全不关心被采访者的感受。
正是这一次,她完全把“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引爆。
面对观众们的质疑和不满,董倩又何尝不知道。
她却宁愿忍受着一次次的责骂也不去改变她的采访风格。
她为什么不改变,她是为了什么一直在坚持呢?
2017年,董倩在她出版的书《懂得》里,好像给出了答案。
“我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
面对灾难和那些遭难的人,她也于心不忍,她尝试着去理解、去分担他们的痛苦,慰藉他们内心遭受的苦难。
她的采访就是要做到把采访对象,带回到当时事发的心境中去,重置情景中,“把当时那种左右为难、举步维艰掰开揉碎地讲;我要把他们的个性和人性中最闪亮的地方展现出来。”
入行20余年,董倩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出精准的问题,那些让人不舒服的、直击灵魂的问题。
她了解人们希望了解什么,她知道怎么提问题才对得起这个工作。
她坦言她深爱记者这个职业,她不愿意被镜头关注,她愿意跟每一颗心交流。
她说当记者能用她的眼睛、她的思考带着大家去很多地方,去经历很多人的人生。
3
董倩被质疑、被骂的时候也是难过的吧。
并不是她冷血无情,她每次犀利提问的背后、她的心思大概也只有她的另一半能理解了。
董倩和王世林相差五岁,两人像战友像朋友。
王世林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曾任《中国报道》制片人、主持人。
2003年5月至今一直任《今日关注》、《中国新闻》主持人。
他曾入选央视十佳主持人,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虽然是夫妻,两人的主持风格却截然不同。
在王世林的采访中,没有犀利的眼神,没有咄咄逼人的提问,他更愿意展现他本来的生活状态。
夫妻两人都非常低调,低调到大家不知道两人已经结婚。
这么多年两人也从未传过绯闻,一直恩爱如初。
他热爱尘世中的纷繁与人情,留意于田野和村庄,正是他这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一度影响董倩,让她在大家的质疑声中依然保持热爱。
也正是夫妻俩的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才使得两人的事业蒸蒸日上。
4
2019年底,突然爆发的疫情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而董倩却不顾个人安危向台里提交了6次申请,冒着生命危险大年初一赶往武汉。
在武汉期间,董倩深入医院、社区。
她去的都是危险的地方,她采访的都是工作在一线的人,她将很多真实的状况展现给大众。
在董倩看来,她的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值得采访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触动你的地方。”
疫情背景下,记者应该怎样采访。
董倩也在不断思考——只有更加真诚,更加设身处地。
采访李兰娟院士时她问:“武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他们到底要隔离多久?”
采访武昌区公安分局中南警务站站长刘俊时她问:“为什么你们警察一去事情就很快能够平息?”
……
而正是由这些“犀利”提问引出的一个个真诚、坦率的回答,如一块块碎片,拼接出一幅真实、鲜活的武汉战“疫”图景。
在武汉的95天里,董倩带来了来自抗击疫情一线的全景式报道。
完成了125期大屏直播、《面对面》访谈和新媒体《武汉观察》,主持了40期《武汉直播间》的访谈节目。
她因此被授予了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她的颁奖词:“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报道”,无疑是对董倩的记者职业生涯最完美的诠释。
如今的董倩,尽管备受争议和质疑,但她却依然保持初心,坚持前行,一如既往地直接和犀利。
作为一位现场记者,董倩的采访代表的并不是她自己,她要做的,是把新闻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哪怕是揭露伤疤,哪怕是伤口上撒盐,哪怕遭受大家的质疑和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