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里的“观自在菩萨”该怎么解释?
《心经》看起来只有260个字,经文很短,但是内容富含的意义很深长,很深远。
《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精炼浓缩出来的。就是世出世间一切知识,都无所不知,而且做起事情来,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大智慧。
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这个观自在菩萨,有人讲起来就是观世音菩萨,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它是《大般若经》启发我们智慧,成道的。不是讲哪一位菩萨。“观自在”就是教我们做功夫,修行。观,就是观照,观照自己。什么是自己呢?这里面就有文章了。身体不是自己,不是我。身体假如是我,我一口气不来,身体在,它也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也不能做事,也不能走路,所以身体不是我,不是自己。
什么是自己呢?自己不是这个躯壳,是一灵真性(灵魂),这一灵真性,它如虚空一样,无所不在,这虚空是处处都有,这一灵真性也是如此。它是无相可得,所以,我们修一切法门,不问你什么净土宗、禅宗、密宗,都是要明心见性,要认识这个自己,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这是佛的,佛教的目的。所以不同其它的宗教。所以这一句上来就“观自在”,叫自己,要认识自己,但自己绝对不是这个身体。
所以先要认识这个自己,所以这个自己,它是我们的一灵真性,无所不在的,时时在面门放光,而自己不知道,这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佛出世,指点我们。佛性有什么妙用啊?就是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这一切妙用,就是我们真心,所以真心无相。不要以相来求见,那就出大错误了。
所以要认识真心,这个观自在,要在本位上不动摇,因为真如妙心无相啊,它无所不在,你要住一个地方,就有所在了。看见一个好吃的东西,住在好吃的东西上,有这样好吃的东西就有住着了。看有好看的景观,住在景观上,有地方了。所以有住着了,就不是了,所以,在者无在也。在本位上不要动摇。本位是空位,不是有东西。像《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就是一切东西,一切物件,一切方法,思索都是法。住法位就在我们的一真法界的法位上,就是空位,不可得。
所以观自在,我们要时时刻刻知道我们的本性,空无所住,不要住相,有住相就错误,就烦恼,就有贪嗔痴。所以,真心是无住,妄心有住,都时时有住著,有住著故。所以有贪嗔痴了,你没有住著,这贪嗔痴就立不住脚了。所以,观自在,一开始就叫我们认识这本性,要在本位上不动摇。这最初第一步,粗浅认识,进一步用功修法呢?用功修,修到观照不要了,因为你时时刻刻观照,这还是有为法,还是有所住。观住自己,还是有所住,但是一开始,没有办法不住。因为我们着相着惯了,你不住我们的性,就住事情上,所以没有办法,所以修法啦。没有办法,给你念一个佛号,阿弥陀佛,让人住在法号上,佛号上,住在佛号上,把你的妄心转换,由妄心转换成佛心。但是,还是有所住。但是这个住好啊,从这个住就可以出梦啊,做梦样地,从这里,住在佛号上,住到后面,佛就不可得,那就出梦啦,你住在事情上,梦中入梦,这个梦无穷啦。所以现在就换个手法,叫观,观照的时候还是住,所以我们修心中心法说明,上座时要死心塌地,心念耳闻,把这个咒听得清爽,把妄念可以化空。下座时,绵密观照,要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不要忘记看住自己的本性。禅宗就是照顾话头,就是观。但是,你观熟了呢。要进步,不能总住在观上。
所以,我们进步之后就观就不要了。就是自在。就自然在本位不动摇,就是我们的本性,它本来如此。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的。但是,我们因为是住相之故。所以,我们有生死烦恼。我们的佛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没有来去,没有烦恼。所以,现在我们要把它,观自在用功夫来把我们的妄心住在一个地方。住在我们自己本来面目上,熟了之后,它本来如此,就是佛性不是你修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就是佛性本身。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是我们因为不守自性,也不知道是佛性,而有来去,所以这个观熟了。就是在境界上能够不动心了。
好的境界,是虚幻不实的影子。没有可喜的地方,所以,不要喜欢,不动心。坏的境界,也是影子。也不可得,所以,不烦恼,不起嗔恨心,所以已经观熟了。不动摇了。所以,观就不要,它自然如此。在本位不动摇,自然在本位不动摇,还是有法,还有个自然在本位呢。所以再把自脱掉。就是比如我叫什么名字,不要时时提起我这个名字叫什么,叫什么,叫什么。自然如此了嘛。所以那个《圆觉经》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这是第一步。就像我们做功夫。在任何境界,行住坐卧当中,不要起念头,因为都是假相。第二句就是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就是我们的妄心,你不要当是不好哇,把它息掉,灭掉,妄心就是真心。就等于水起的波浪,比如水是真心,波浪是妄心,没有水,哪里有波浪啊。这个波浪就是水啊,你把波浪去掉,水也就没有了。所以妄心亦不息灭。把妄心灭掉,你真心也没有了。所以真就是妄,妄就是真。它本来一体,就是我们在分别它。我们不分别,它就好。
全妄即真,就是真心了。所以,亦不息灭,所以我们的妄念,不是把它灭掉,所以我们做功夫时,就是转换,念头起了,不要怕它,让它来,我不睬你,让你过去,不是把你压死,不要动。把妄念压死,那么我们变成死人了。不能动了,像一块石头。所以我们已经观熟了之后,这个自在有个自,第二步不要了。就本来如此,就时时都在,就是我的心不会被境界拉了跑。总会在这里,本位上不动摇,但功夫到这个地方,还是有所住,还有在。所以在也不要了。最后,叫无所不在。无在就无所不在。你有个在住,就有一个地方,就不圆融。所以观自在这三个字,就是教我们做修行的方法,就从观照开始下手。观照自己的本性。认识本性是第一步,所以一切法,明心见性为第一步。第一步认识了,就要在世法上用功,保护我的本性,叫它不要动摇。所在观自在,这三个字,就是叫我们认真修行。就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方法,随你用什么法,都可以,用念咒啊,用持名啊,用起疑情参话头啊,都是一样,所以对一切法的修法。不要分什么门派,所以我们认识这个观自在,果然(如果)我们能做到。观自在这个三个字,都可以透彻了,在也不要,本来如此,法尔如此。不是我们修炼成功的,我们佛性本不动摇,像六祖大师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本来如此,妙用无边,所以,自觉之后,用这方法来觉他。
自觉觉他,这就是菩萨,所以菩萨两个字,在我们中国翻译起来就是觉有情。有人解释是觉有情,就是我知道我是有情的,有情感的,那么就好了。他弄错了,觉有情就是把你的情见觉破,这情见是坏,情是属于爱。见属于执著,所以这个是坏东西。要把它觉破,这个情见。自己觉破了,觉他,所以叫做菩萨。所以说,我们这个《心经》,一开始就叫我们修行的办法和修行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