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血·西洋魂-《久保与二弦琴》
2016年春天,天朝票友有幸和海外的小伙伴同步观看了一部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其故事性、想象力和之前的《头脑特工队》不相伯仲,远超之后的《海洋奇缘》,动画效果之绚丽则让人叹为观止。
女权、种族、偏见、梦想、友情、亲情、孤独种种社会元素充斥其中,基本上你想看啥,这片儿里就有啥,能把这么多东西结合得这么好,简直可以载入史册。
而就在当年的夏天,另一部浓浓的日本风格为外衣的好莱坞定格动画电影登陆了北美院线,为当时低迷的暑期档吹来一股清新的东瀛风,这就是莱卡工作室制作的《久保与二弦琴》。
《久保与二弦琴》通篇看下来,有一种既熟悉有陌生的感觉。说熟悉是因为本片的名字就具有浓浓的日本风格,简单明了不做修饰。影片中各种服饰、道具、武器、音乐和场景设置让人更加加深了此种认知。
作为同出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其文化外延颇受中国的影响,而对于这个近邻,我们也是再熟悉不过,所以在影片中会有意无意的带给人《功夫熊猫》那种东亚特有的意韵。久保的折纸成兵、街头“卖艺”、给“吃瓜群众”讲故事、照顾母亲二弦琴以及一路寻宝的过程中,在船上吃生鱼片、反派的装束都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观众:这里是日本。
“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这句名言用来评价《久保与二弦琴》这部 电影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全片虽然充斥着东瀛元素,但是整个故事的内核和角色行为体现的价值观却是如假包换的西方“普世价值”。
故事也是按照西方人视角展开并且逐步推进:主人公久保与外公月神分为正邪两面,九保经过一系列个人努力加上一路上不断加入的“队友"获得了具有魔法的盔甲和武器最后通过众人的帮助打败了大魔王,并且最后成功把大魔王“洗脑”成好人,也就是这是一部关于爱和宽恕的男孩儿成长史,剧情简单、泾渭分明、情节也非常紧凑。
但是,这个故事编的太西方了,一是没有体现出日本文化中主人公陷阱入“情”与“义”,“忠”与“孝”不能两全的那种纠结,主人公应该在最后选择中是无可奈何的,必须要牺牲一方的。
如同《菊与刀》中说的那样“两者之间的选择犹如欠了一屁股债的债务人还债时面对选择一样,他必须选择先偿还某些债务而暂时忽略其他债务。但事实上,他还清一笔债务,并不能使其免除其他的债务。
二是主人公一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人性”反对月神的“神性”,歌颂亲情和爱情的伟大则又脱离了日本作品中主人公那种“在竭尽全力完成其肩负的某种义务时忽略了其他的义务”,也就是说日本的剧作品中,哪怕是主人公都是要有“污点”的,并非个个白莲花。如果是日本编剧要操刀此片,估计久保一路寻找盔甲时候可能会“不折手段”,只不过这样小朋友就要懵比了。
最后,谈一下本片最大一个亮点——“定格动画”!80后小时候回忆:《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都属于此列。
本片制作公司是莱卡工作室,属于动画领域低调的艺术团队(注意区分生产照相机的“徕卡”)。不出手则已,出手必属精品,《久保与二弦琴》之前,2009年和2014年,莱卡分别推出了定格动画电影《鬼妈妈》和《盒子怪》,其优秀的工业水准引得业界一片赞誉之声。
其实早在2005年,在由鬼才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的定格动画电影《僵尸新娘》中,莱卡已经参与制作,而且自此之后莱卡的作品也基本上延续了《僵尸新娘》那种暗冷色调的哥特风格,《久保与二弦琴》即是如此。
2011年一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片《寿司之神》进入美食爱好者的视野,片中将享誉世界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一辈子专注寿司制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实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无独有偶,莱卡工作室也在制作定格动画这条路上诠释着“工匠精神”。
由于定格动画的特性,《久保与二弦琴》制作过程中,每一个道具,角色的表情、动作都需要手工来完成,堪称手工打造的一部动画电影。
举个例子,影片中久保过长湖乘坐的那条船,成千上万的树枝、树叶都是设计部门一片一条制作出来并拼接的。这部电影101分钟,却拍摄了23个月。
本片的制作人,曾经制作过《通灵男孩诺曼》、《鬼妈妈》的Dan Pascall就感叹过“我们本来可以用更简单的办法”,其实潜台词是为了品质不愿意用工业化、批量化的方法来压缩时间、节约成本,而导演更是言简意赅“我们尊重观众的智商”!
尽管故事“西学东渐”,相比较《疯狂动物城》立意、格局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花木兰》、《功夫熊猫》之后,好莱坞随之尝试日本风格体现了继承和创新。背后制作团队的工匠精神也让人为之折服,毕竟电影是视觉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