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烩之美(七):李鸿章杂烩(完结篇)
徽菜里最著名的杂烩,除了绩溪的一品锅之外,就是合肥的“李鸿章杂烩”了。
李鸿章杂烩是徽菜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为徽菜系里的合肥菜。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
一般来说,“杂烩”这个词,在菜名里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因而南北各地的杂烩菜,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如五侯鲭、佛跳墙、一品锅、全家福等。唯有“李鸿章杂烩”毫不在意,不仅称为杂烩,还冠以李鸿章之名,让这位中堂大人瞬间接了地气。
这道菜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历经改良,如今由海参、甲鱼裙边、鸡肉、蹄筋、鱼肚、火腿、面筋、香菇、笋、鹌鹑蛋等食材,烧烩炖煮而成。其味咸鲜可口,醇香不腻。
李鸿章杂烩
关于李鸿章杂烩的来历,有多个说法。
一种说法是: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在使馆宴请宾客。因菜肴可口,连吃几个小时,宾客仍未下席。
李鸿章遂命厨师加菜。但此时食材已用完,于是厨师将做菜剩下的边角料,以及所剩海鲜等,混在一起烩煮,凑成了一道菜。外宾尝后赞不绝口,询问菜名。李鸿章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
“李鸿章杂烩”遂由此传开,并大受欢迎。张伯驹先生曾写过《李鸿章杂烩》一文,称之驰名国外。
另一种说法是,这道菜于美国19世纪淘金热时期,为华人开的中餐馆所创。
一次,一位中餐馆的厨师随手将厨房里剩下的食材,切碎炒在一起。美国人觉得味道很不错,询问菜名。厨师随口说了句“Chop Suey”,即炒杂碎。
Chop Suey是粤语的音译。开始叫Chow Chop Suey(炒杂碎),后将Chow省略,直接称为Chop Suey。
炒杂碎源于广东,原本的做法是,用鸡胗、鸡肝、豆芽、洋葱等食材一起爆炒,即炒鸡杂。华人开的中餐馆后又加进了鸡肉、牛肉、猪肉、西芹、白菜、红罗卜等,食客点什么肉炒什么肉。
Chop Suey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杂碎餐馆菜单,是1879年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现存于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
1896年李鸿章访美,带了随行厨师和中国食材,每顿都吃中餐。当时的《纽约晨报》为此事无巨细报道了李鸿章每日的菜品,甚至还有杂碎的食谱:
将一定量的芹菜切碎,再将干香菇泡发,切入些许生姜。将鸡杂放入花生油中炒到微熟,再加入其余原材料和水混炒。最好吃的料子是猪肉片和干墨鱼块以及在潮湿环境下发芽的大米。除外还应该添加一些酱汁和花生油给这锅油腻的食物调色。接着,你就可以尽情享用了。倘若你能消化得了,就肯定可以像李鸿章一样长寿。
这算是美国历史上最早刊登的中餐菜谱了,当地民众十分好奇,引发了“李鸿章杂碎”的热潮。主打炒杂碎的中餐馆也越开越多,遍布了纽约各个区域。
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国,在《新大陆游记》一文中详细记述了所见到的杂碎馆。这大概是关于“李鸿章杂碎”最早的文字记录了。文中写道:
凡杂碎馆之食单,莫不大书“李鸿章杂碎”、“李鸿章面”、“李鸿章饭”等名。全美华人以杂碎馆维生者三千余人。每岁此业收入可数百万。
杂碎馆为了适应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用肉代替了内脏,以至于拥趸越来越多。最著名的当属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他常光顾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大道上的孙记杂碎馆(Sun Chop Suey Restaurant),且每去必点鸡肉杂碎。
随之而来,英文辞典出现了杂碎的音译词语“Chop Suey”。美国唐人街华人开的餐馆,大多命名为Chop Suey。杂碎馆的食单上,也必定有“李鸿章杂碎”这道菜。
《Chop Suey》 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绘
上个世纪20年代,Chop Suey几乎成为美国经典中餐的代名词。李鸿章杂碎也成了美国最出名的美式中国菜。
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安东尼给街上一个中国人40美元,请他去给大家“买一些李鸿章杂碎来”。
美国著名写实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以中餐馆“杂碎”为题材,于1929年创作了名画《Chop Suey》。
值得一提的是,该画于2018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出9187.5万美元。创造了美国现代艺术家的最高拍卖纪录。
上文推荐:杂烩之美(六):一品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