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近臣:浅谈清朝内务府包衣
导读:
包衣是满语汉译而来,满语作“booiaha”,意为奴婢、家仆、奴仆,但是根据“包衣”在清朝的作用来看,包衣所含的意思更多的是倾向于家仆并非奴婢。
同时,包衣群体也随八旗制度中上三旗和下五旗的等级区别,而被划分为上三旗包衣(也就是内务府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八旗体制中,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与正白旗,由皇帝亲统。所以,上三旗包衣是专门服务皇帝及皇室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此,上三旗包衣一般被称作内务府包衣。
八旗
内务府包衣虽然是为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家仆,但也是皇帝近臣深受信任,到康乾雍时期内务府包衣逐渐获得了进入外朝的机会,开始参与到朝局政治中,内务府包衣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多的内务府包衣进入外朝,而逐步提高起来。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家族势力,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先辈。
本文以内务府包衣为对象,从下图所示的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这一清朝特殊的群体。
01 内务府包衣的基本职责
内务府包衣的基本职责简单来说就是“奉天天子事”,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但是这种服务也不是一般认为的伺候内宫诸位主子的衣食住行,内务府包衣一般是担任内务府七司三院的工作从而履行职责,清朝的内务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其组织也与外朝相异,虽然其实也是完成类似外朝六部(吏、户、礼、工、刑、兵)的工作,但是内务府的主体机构设置为我们前面提到的七司三院,分别是:
七司三院分工分工各不相同,其中主要人员如郎中、员外郎、主事、三旗侍卫等职,均由内务府包衣担任,正如下表所示:
02 内务府包衣的类别
● 内务府包衣妃嫔
清朝是由满族人入关建立的,导致清朝的后宫的民族成分相对复杂,有满人、蒙古人和汉人,她们中有很多出身贵族的八旗女子,同时也有不少出身低微的内务府包衣。
并且清朝内务府出身的妃嫔不在少数,甚至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便是出身内务府包衣,据史料记载: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祖父额森曾任内务府膳房总领之职,确为内务府包衣官职,由此可以确认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内务府包衣的出身。
● 内务府包衣宫女
相对于内务府包衣成为妃嫔来说,更多的内务府包衣女子会成为宫女。清朝宫女很看重包衣出身,所以清朝宫女只在上三旗包衣也就是内务府包衣中选择。
清代的宫女遴选与前代有很大差别。从成分上来说,清代宫女只在上三旗也即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下包衣中挑选。宫女的挑选有内务府机构管理,主要由前文介绍过七司中的会计司负责主持。
当然,清朝的宫女选择规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清朝宫女都是由内务府包衣女子中选出的,就难免会出现随着个别内务府包衣官员地位变迁,或抬旗,或外擢从而使家族成为世家,从而出现低等妃嫔被世家女子伺候的情况。
为避免以上情况,雍正七年六月初三,雍正帝谕:
据此可知,清代挑选宫女也是需要考虑身份地位的,世家之女或可为官女子,官女子不同于一般的宫女,不必承担杂役辛苦,并且有明确的品级和晋升渠道,与一般宫女相比大有不同。
● 内务府包衣保母
保(乳)母是在清朝宫廷的地位十分重要,由于清朝规定妃嫔不能与皇子、公主同住,所以保母就担任起了抚育教导责任,从皇子公主出身一直跟随左右。
虽然,保母大多出身内务府包衣,地位不高,但是由于与皇子和公主关系极为密切,保母们的地位也会随着皇子、公主的变化而变化。据《续文献通考》记载:
由记载可见,在太子年幼之时,可以由保母抱着行礼,甚至可以代替太子迎册宝,保母在皇宫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 内务府包衣官员
正如之前说过的内务府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下分七司三院,其中绝大多数的官员都由内务府包衣来担任,但是内务府除了七司三院之外,所辖的机构其实还有很多,如修书、造办机构以及包衣三旗的管理机构等。内务府所管理的机构如此庞大,自然也需要数量巨大的内务府包衣来进行日常工作,由此产生了许多的内务府包衣官员。
除了在内务府担任官员外,有一小部分内务府包衣出身大官员打破了,原有内务府与外朝的界限,进入外朝为官。
清朝官员照片
03 内务府包衣地位变迁方式
● 抬旗
抬旗是内务府包衣提高地位的重要方式,所谓抬旗,简单说就是将下五旗的旗籍抬入上三旗,除此之外,清朝八旗还分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其中满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汉八旗最后。抬旗也可以从地位较低的八旗旗籍抬入满八旗。
据史料记载,抬旗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后妃母家原属下五旗,可以抬入上三旗
2. 蒙、汉大臣又能为者可抬入八旗满洲,若为下五旗满洲,则按例可抬入上三旗;
3. 内务府包衣可由内务府包衣旗籍抬入外三旗。
● 外擢
内务府包衣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荫庇入仕、捐纳为官的方式,从内务府官员外擢成为外朝官员。外擢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让内务府包衣的地位可以得到变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己包衣的身份,这对于内务府包衣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内务府包衣就算是皇帝的专属家仆,那也是家仆。
同时,内务府包衣群体到外朝做官,也让内务府的势力开始向朝堂蔓延,打破了原有的机构设置和政治平衡。
外擢为官的内务府包衣,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几乎所有内务府包衣在外朝做官都是文官,这是因为本身在内务府中就有大量如笔帖式这样的文职,当内务府包衣有机会到外朝时,大多还是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文职。
康熙皇帝
● 联姻
自古以来,联姻都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对于内务府包衣来说,更是一种改变地位的直接做法。内务府包衣联姻常见的情况有三种:1.与皇室联姻。2.与外朝官员联姻,3.内务府包衣内部联姻。
其中以与皇室联姻最能够改变自身的地位,尤其是将内务府包衣女子送入宫中为妃的做法,可以直接让家族有机会得以抬旗。并且这样的机会不少,以康熙为例,康熙帝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妃嫔有:
结语:
内务府包衣作为中国历史上较为特别的一个群体,在清朝扮演着不大不小的角色,但是却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从根本上避免了明朝宦官专权的情况。
因为统治者选择宦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于外朝官员的信任,宦官由于其特殊性和皇帝内臣的关系,深受皇帝的信任,所以才被授之权柄的。但是问题在于,宦官的特殊性也造成了他们的一些缺陷,从而导致中国宦官掌权一般都是专权乱国的下场。
但是内务府包衣几乎完美的代替了宦官集团,首先相对于宦官明显内务府包衣更受信任,其次内务府包衣除去包衣身份,其他与朝内官员无二,并且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够出色的完成朝堂事务,最后,内务府包衣有明确的家族使命感和晋升渠道,让他们对于皇帝更加忠诚。由于内务府包衣的替代作用,清朝的宦官失去了为祸朝堂的基础,所以清朝并没有出现宦官专政乱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