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中国范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博
“街舞艺术只是一种形式,我们理所应当可以用它表现中国文化。”
——夏锐
起源于大洋彼岸的街舞,如何同底蕴丰富的中国文化结合?这是夏锐一直思考的问题。
大学期间,夏锐便爱上了街舞。当时,即使是寒风凛冽的冬天,夏锐依旧在校园里“磕”自己。大学四年,夏锐所在的街舞社团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900多人,成为了中国传媒大学校内人数最多的社团。这让夏锐认识到了街舞的吸引力。
不过在当时,街舞却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当时的情况是,一场晚会,街舞只能被安排做热场表演,到最后连名字都没留下。家长认为街舞是‘痞子文化’,因此不支持孩子跳街舞。”
尽管如此,夏锐对街舞的坚持没有改变。“有爱,一切皆有可能。”夏锐说,街舞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群众基础和市场,是因为它符合当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艺术表达的需求。但中国街舞的发展,必须与中国的元素相结合。
作为一种舶来品,在街舞圈内部,评判街舞作品的价值标准一直强调“原始和纯粹”。如果选手在作品中尝试增加中国元素,就有可能被打0分,因为这在当时的“圈内”是不被接受的。对此,夏锐难以认同。“街舞艺术只是一种形式,我们理所应当可以用它表现中国文化。”夏锐认为,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等很多艺术形式都起源于西方,但进入中国之后结合了我们的本土艺术元素,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013年9月,中国舞蹈协会街舞委员会的正式成立,街舞艺术同芭蕾、民族舞和现代舞一样得到了重视。2015年,街舞委员会发起成立全国街舞联盟,并在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省级联盟,拥有300万街舞舞者。在夏锐的推动下,街舞委员会还制订了街舞行业内的管理章程、行业行为准则等文件,并编写了《中国街舞艺术教育考级》系列教材,推动街舞规范化发展。
“到底如何与中国元素融合,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是街舞文化创新的动力。”创作出中国元素的街舞作品。在夏锐看来,街舞具有充满力量、情感丰富、表达直接的特性,这与交响乐《黄河》的内在精神不谋而合。
2018年9月,作为创作小组的成员,夏锐和召集而来的全国街舞爱好者一起,开始在练舞室里排练街舞作品《黄河》,并准备冲击中国舞蹈具代表性的奖项——荷花奖。
“《黄河大合唱》的整个曲子不能动,需要舞者的动作去迎合它的主题和节奏。”为了更好地呈现,夏锐开始对舞蹈动作精心打磨。
如何用街舞的形式展现黄河精神?《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富有力量感,而街舞则重在灵巧自在。夏锐带着团队来到黄河,站在黄河边上,聆听壶口瀑布的波涛汹涌。“站在黄河前,真正感受到黄河的奔流,才能体会到黄河带给民族的意义。”夏锐说。
一次在广州街头排练的时候,一位阿姨突然拿着零钱找到夏锐。“原来她是想请我们一起喝饮料。仔细一问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也在练习街舞。他是把我们也看作了自己的孩子。”陌生人带来的暖意,让夏锐久久不能忘怀。
终于,正式演出的日子来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舞台上,伴随着《保卫黄河》的旋律,四十名舞者身穿深红色中山装上场,表现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活力。一曲过后,街舞获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结果揭晓时,夏锐和一起叫出了声:在和多个国家级舞蹈团同台竞争之后,街舞作品《黄河》脱颖而出,获得荷花奖“金奖”。
近几年,中国街舞不断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中,夏锐编创的街舞登上舞台,展现属于当代青年的朝气与风采。同时,诸如《这!就是街舞》《我们的生活》等一批热播综艺节目火爆各地,向全世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
“如今,中国街舞不再是‘模仿借鉴’的舶来品,它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创新表达年轻人对民族的情感。”夏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