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是家喻户晓的一首古诗词,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咏鹅》是家喻户晓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是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在七岁的时候写的,他也因《咏鹅》而有“神通”之誉,骆宾王因为跟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之后下落不明。
《咏鹅》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咏鸡》是2016年湖南一个叫危勇的老人写的,他套用了骆宾王的《咏鹅》,全文如下: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他凭借着这首《咏鸡》斩获了第二农民文学奖,获得了万元奖金,平均一个字价值500元。
咏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古今对比,我们现代人还没有可以超越骆宾王的诗,古人的智慧值得学习。
自己诗兴大发做诗一首感叹一下古人的智慧,抒发一下自己的不足。
咏喔
喔,喔,喔,万物皆灵性,雄兽墙上飞,一鸣天破晓。
现在的人们感觉雄鸡飞到墙头去鸣叫,在大都市已经很少看到了。都市生活是否也泯灭了我们的天性呢。我们的生活现在很优渥,但压力也很大的,尤其是我们基层的市民。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骆宾王(约619—约687),字观光,中国唐代诗人。婺wù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间,成为道王李元庆府属,任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680),除临海丞,坐事辞官。光宅元年(684),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 檄zhào xí》。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
骆宾王其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guà:“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yǎn州瑕xiá丘县,在贫困落拓tuò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骆宾王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zhào》:“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据说,武则天读至“一壑hè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惊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ǒu,宰相之过也!”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避武氏之乱在现十都镇瓜寮liáo村立寨名曰狭谷寨(今饶友根屋后),以耕种打猎为生。他乐施好善、济困济贫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好评。他惜别时送给吴姓老人一张告书,叫他收好不要给人看。老人不识字,但也未给人看。老人死后,他儿子在他衣柜里看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日出行屋影,晚霞挂树梢;左星七寸起,右勾一杆苗。恩为久住地,种下一国宝;送君夜明珠,福人土里刨。” 他儿子赶紧按照字条说法去找,可是一晃几年光景,到哪去找呢?他儿子便找其他人帮忙找,也无济于事。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可是宝贝今也还没找到。
也许是他怀才不遇,感慨万分,无人可诉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