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他们真的做错了么?
#来点儿干货#
《圣经·创世纪》里,讲述了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如果跳出宗教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面包含着《圣经》作者(如果您有信仰,作者就是上帝本人;如果您没有信仰,作者就是某个人)对于人类早期文明的回顾与反思。
伊甸园
“伊甸园”中的美好景象,反应了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一段渔猎采集生活。距今一万年前左右,地球上的气候相较于今天更加温暖、湿润。上古先民们通过采集可以获得很充沛的食物,生活过得比过去更加容易。如《创世纪》所记载“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做食物。”
那时候的人类,按照较小规模的部落为单位在一起生活着。部落中同辈的青年男女之间可以相互发生性关系。所以《创世纪》会记载“神用那人身上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因为亚当和夏娃本就是具有血缘关系的。
分别善恶的果子
“伊甸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果子,然而有一种果子,人吃了就会分辨善恶。“分辨善恶的果子”就是那些可以被人类用来开展农业种植的植物。在不同的文明区域,具体植物的种类也不太相同。
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在经过反复尝试之后,发现粟这种植物特别易于进行人工种植。那么对于黄河流域的人来说,粟就是“分辨善恶的果子”。上帝吩咐亚当“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是因为《圣经》的作者知道,人类开始农耕生活以后,就要步入文明时代了。《圣经》的作者对于文明时代有着自己的看法。
蛇与夏娃
上古时代的各个民族,往往都具有“蛇-龙”水神崇拜。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氏的形象便是“人面蛇身朱发”。蛇象征着那个时代充沛的雨水,这很有利于开展原始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人们不需要过多去劳力,就能获得不错的收获。先民们便是在如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诱惑”下,步入农耕时代的。
《创世纪》中,是蛇引诱了夏娃。那是因为当时负责采集生产的主要是女性,大概率也是女性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了农耕的“秘密”。而且,当时的先民还普遍处于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在部落之中具有话语权,所以《圣经》的作者便将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体现在对于夏娃行为的负面评价之上。
违背上帝意志的代价
第一个代价是人“开始有了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伴随着理性与智慧的发展,开始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了死亡的含义。人们出于对家庭、地位、财产的眷恋,对于死亡产生出了深深地恐惧。
无论是《圣经》,还是其他民族的神话,较早期的部分很少会对于死后世界进行讨论。越往后,各民族的宗教与神话都愈发关注死后的世界。这说明了人类越是文明,越是恐惧死亡。意识到死亡的可怕与不可避免性,便是所谓的人“开始有了死”。
第二个代价是产生了父权制之下的婚姻关系。前文明时期的那种“血缘婚”,“普那路亚婚”,进入到文明时代以后都解体了。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一夫一妻的稳定家庭成为人类的首选。“你必恋慕你的丈夫,你的丈夫必管辖你”,说明了在这种父权制之下的家庭关系中,女性是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婚姻开始越来越看重财产,而非爱情本身。今天的高价彩礼问题,也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三个代价是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农耕定居的生活催生出了早期的国家,社会开始出现“金字塔”式的分化。国王、祭祀、贵族等上层阶级出现了,他们有着占有更多私人财产的欲望。
过去部落中人与人相互平等,互相帮助的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反而是绝大多数的贫苦人民占有极少的财产,要受到这些“上等人”残酷地剥削,老百姓一年到头都在辛苦劳作,也仅仅能够糊口罢了。这便是《圣经》中记载的“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
《圣经》的作者理解到,人类迈出这一步,便“开弓没有回头箭”。“基路伯”被上帝安排把守着通往“伊甸园”的道路,人类是再也回不去了。“伊甸园”中原本有着吃了可以永生的“生命树”,人类再也吃不到了。所以《圣经》的作者认为,任何追求永生的行为都将是徒劳的。
随着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紧接着发生的便是这样两件事:第一是他们俩同房了,生下了该隐与亚伯。这象征着人类开始具有理性和智慧以后,心中的欲望便被彻底释放出来了;第二是该隐和亚伯发生了争执,该隐杀死了亚伯。这象征着人类由于欲望,开始犯下了各种过去不曾有的罪行。
人类在文明时代,出于对财产、权力与性的欲望彼此压迫,各个国家征伐不断。希伯来人建立的国家便是内乱不止,又不断遭到外敌的入侵。希伯来人曾经受到埃及、巴比伦等民族的奴役,还失去了“十个氏族”。这些都会令《圣经》的作者对于人类选择步入文明时代产生了一些怀疑与反思。
结语
如果亚当和夏娃没有偷吃“分别善恶的果子”会怎么样?恐怕“伊甸园式”的生活也是难以长久的。后来地球的气候多次发生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近千年干旱寒冷的时期,又多次遭遇大洪水。不敢想象如果不是文明的发展,人类能不能扛得过去。
然而《圣经》的作者可能想不到的是,在距离他们很久远的未来,有一个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又给人类指出了一条“重返伊甸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