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为啥不留在大陆(为什么大陆上不让谈胡适)
1948年解放战争终于要结束了,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大有溃败之势。此时国内并不太平,时局动荡,到了必须做选择的时刻了。在国民党政权下谋生的知识分子们纷纷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是追随蒋介石赴台、漂洋过海赴美,还是继续留下来?
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都是无法预测未来的,福祸就在一瞬间。离开并不代表就能保一生平安,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水土不服的饮食差异足以让他们难受;留下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作为知识分子,学问是没有政权差异的,同样能在新中国发光发热。
与此同时,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也向全社会发出了留下的邀请,希望这群顶级知识分子能共同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多方争取下,一大波知识分子留了下来,包括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还有陈寅恪先生等。
不过,胡适等人则选择离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出海的邮轮。这让毛泽东主席感到非常遗憾,胡适终究还是没有走出他的局限性,在错误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
胡适未接“橄榄枝” 拒绝留在大陆
那一年,胡适任职北大校长,在国内有无数追随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可谓是“全能型学者”,无论是新闻学,还是史学、哲学,都是开天辟地式的存在。他革旧出新,从古文的迂腐叙事走向白话的简明易懂,让更多人能够读懂文字。
当然,胡适不仅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七七事变以后,胡适便活跃在国际外交前线,曾任驻美大使,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
让人遗憾的是,胡适这位驻美大使并不是为祖国发声,而是一名“文化买办”,甘愿成为美国人的手下,借着肚子中的洋墨水行着崇洋媚外的勾当,为个人谋福利。
1946年6月1日,胡适从美国乘船归来,纵身投入国内文教事业之中,挑起了北大校长的重担。而在胡适归来前,北大校长曾空缺许久,由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他一直在等待胡适归来。
其实早在一年前,北大校长就是胡适的囊中之物。国民政府颁令,同意蒋梦麟辞去北大校长,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然而,此时的胡适尚在美国,海外公务暂时无法终止,只好由傅斯年代理。即便如此,傅斯年从未想过越俎代庖,认真履职代理之职,管理好北大的日常工作。而北大校长一职仍然坚持留给胡适,等待他的归来。
的确,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还是驻美大使的职位,亦或是如今的北大校长,单单“胡适”二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让无数青年学子倾心。偌大的中国,能担起北大校长的学者,除了胡适,很难找出第二个人。
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胡适当初坦言“不要抛弃学问”,呼吁每一个学子尊重学术、努力研究。胡适的存在,更像灯塔,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是一位善于言辞的学者,总能鞭辟入里地直入人心,让旁观者豁然明朗,大为震惊。
担任北大校长的胡适,不仅能够沉下心研究学问,还拥有了崇高的学术地位,这让他非常满意当下的处境。
然而,时局仍在不断变化,短短两年多时间,解放战争局势突变。国民党已成溃败之势,丧失主导地位,共产党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根据地不断扩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作为北大校长的胡适怎会不知政治局势的变化,他还在思考离开还是留下?那时的国民政府,已无暇顾及教育事业,胡适曾多次致函申请增拨教育经费,然而收到的消息却是“无能为力”。
这让北大的教育经费捉襟见肘,胡适则将其归咎于战争,认为是不必要的内部斗争让经济严重受损,波及到教育事业。
1948年底转眼到了决战阶段,国民党主要领导人已退往台湾,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胡适携带家眷和书籍乘坐国民党的专机南下,离大陆越来越远。这趟远行非常突然,胡适只留下一便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的确,于胡适而言,北大意义重大,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都与北大有关,这里承载着他的梦想和荣耀。
而胡适的离开,也反向给出了答案“毛泽东主席未能将其留在大陆”。毛泽东与胡适虽然所站阵营不同,但非常欣赏胡适,曾一度将其奉为楷模,多次向胡适请教新思潮。在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曾将胡适奉为老师,接受着他带来的新思潮,与之关系较为友好。
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毛泽东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枪杆子里出政权;而胡适则坚持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武装理论嗤之以鼻,始终坚信国民党才是正统。最终,二人的关系逐渐生疏,不再像早期那样互相尊重。
解放战争已到了收尾阶段,伟大的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政府,下一步重点便是发展国民经济,这就离不开优秀的知识分子。
对于胡适,毛泽东不愿意轻易放弃,曾公开表示,若是胡适不走,可以继续当北大校长兼北京图书馆长。然而,当这个消息传到胡适耳中时,他却并不相信,只是微笑着反问“他们会用我吗”。
无论是胡适“他们会用我吗?”的诘问,还是跟随国民党南下的事实,都说明了胡适对于共产党政权的不信任。选择只有一次,踏上国民党飞机的胡适基本上断绝了与大陆的联系,也很难再回归大陆。
是知识分子的堕落,还是人生大智慧?
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面对胡适的离开,我们是很难理解的。一边是冉冉升起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亲自邀请胡适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一边是暮气沉沉的旧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仍在进行中,胡适这位顶级学者为什么会做出这般错误决定?
其实,站在胡适的角度,面对离开、留下这个选择时,他的内心一定万分纠结。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有为之奋斗一生的学术,他不愿意放弃财富和虚名。
要知道,离开大陆无法携带太多家产,胡适带走的只有二三书籍,除了正在校勘的《水经注》稿本,就是视若宝藏的十六回残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换句话说,这些书籍就是胡适视若珍宝的财富。国民党退居台湾时,从南京同样带走了数以万计的珍贵藏书,这也让胡适心动不已。
当然,不得不说,除了学术研究以外,胡适的离开还有很多个人的考量。
胡适对国际形势非常了解,共产党的命运已有其他国家先行试水,结果并不理想。苏俄的解体尚在眼前,很难让胡适信服共产党能够引领新中国,他认为很有可能在走苏联的老路子。如果最终是失败的结果,那么他为什么要追随呢?
此外,胡适与毛泽东两人的关系并不亲密,虽说毛泽东有邀请留任的意思,但并没有亲自接触,谁也不知道毛泽东的真实意图。
作为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真的会信任一个国民党政权下的北大校长吗?这在胡适的心中,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不敢赌,也不能赌,与其被迫卷入纷争,不妨追溯蒋介石,索性去台湾闯一闯。
当然,胡适还有别的选择,那就是去美国。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放弃了,美国可以投奔,但那里没有办法安家。毕竟美国的生活成本非常高,胡适要是去了美国,只能勉强生活,很难抽出时间投身学术,或许还要为生计奔波。
胡适晚年曾给赵元任写信,信中写到“我到了退休年纪,尚存一些积蓄。若是在美国生活仅能算杯水车薪,而要是在台湾则可过上十余年生活。”
命运的每一次指向,冥冥之中都有一个推手,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微小的点,却成为去留的核心因素。当然,胡适究竟为什么选择离开大陆,大概只有胡适本人才知道答案。
胡适晚年毁誉参半 被指“两面派”
胡适的前半生,是众人仰望的大学者和政治家,而离开大陆后,人生迎来转折点。
随着国民党南下后,胡适将妻子安置在台湾,并没有选择就此停留,而是独自一人赴美生活。
或许你会感到困惑,胡适为什么不在台湾享清福,跑到美国干什么?按照胡适的说法,留在台湾就躲不开各方利益和党派政府的纠缠,会让他无心学术,这可万万使不得。或许这就是文人的傲骨,但胡适后期实际表现出来的,却并非如此。
来到美国的胡适并没有如他所愿,这一次他没有获得一展抱负的好职位。再加上他的积蓄并不多,远隔千里也拿不到国民党的救济,这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
为了在美国生存下去,胡适不得已找了一份工作,担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长。对于这份工作,他抱有很大期望,希望可以从万卷图书中受益良多,从而尽快著书立传。
然而,事实再一次打了脸,美国图书馆的藏书过于零散,往往东一本西一本,查阅起来非常不方便。要知道此时的胡适已达六十高龄,体力有点跟不上了,来回奔波让他精神有损,迟迟无法专心写作。
此外,这份图书馆的工作真的是一份闲职,工资并不高,勉强能支撑生计,这完全与有经世之才的胡适的预期不符合。胡适在美国又待了8年,经济条件一直很拮据,所有的资金都用在学术研究上。
晚年的胡适最终还是选择回来,当然,是回台湾。毕竟自从离开大陆,便意味着新中国与他之间已形成一道鸿沟,那时他再也无法回去的故土。
从美国归来、初到台北的胡适,一下子成为众星拱月般的存在,媒体争相采访,各大平台纷纷邀请他前去演讲。这是他在美国多年从未感受到的礼遇,对此,胡适满意极了。
回到台湾的胡适虽有豪情壮志,但健康状况大不如从前,好在中央研究院的各项支持,能帮助他的学术研究。他用了很短的时间,便想好接下来要走的路,迅速推进起来。
一方面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集合了数不胜数的藏书,甚至有不少珍贵的古代典籍孤本,这比美国方便太多了。而且,凭借胡适的影响力,想要找几个年轻的学术助手非常容易,可以帮他完成学术整理,减轻他这位年近半百的老人的负担,早日将《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下卷写出来。
而对于胡适的评价,有人评价其为“两面派”,他既是文化先驱,也是软弱书生,嘴中粉饰太平为自己谋福利,但毫无行动可言,远远地躲开人群之后。 在交友上,胡适又特别亲民,从来不与政治立场不同的朋友拉开距离,反而像“和事佬”一般左右逢源,找不到半点错处。
可以夸张的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虽然党派不同,但胡适均有形形色色的朋友,即便是局势严峻之时,也从来没有说破脸。
说到底,胡适就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一位饱读诗书、见识远大的学者,他能够深刻地了解当下中国的形势,但他既想赢得学子的认可,又不愿参与到抗争的前线,总是做一个坐收渔翁之利的旁观者。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台湾,胡适始终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尽可能多地谋求金钱和声望。而对于中国的命运,却不愿意深思、不愿意冒险,坐看局势动荡而不为所动。
结语
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毛泽东主席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勇敢地冲锋在革命的第一线,见证了战火纷纷、四处围剿的恐怖氛围;而胡适则拿着博士的文凭和主张白话运动的功绩,退守在北京大学,鼓动青年学子好好学习,对武装斗争不屑一顾。
这样“自私自利”的胡适,毛泽东是留不住的,他所求的并不是北京图书馆馆长的职位,而是位居人上人的荣耀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