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亿,7000亿,8000亿,9000亿,1万亿!
作 者丨程浩
编 辑丨于长洹
日前,东莞市统计局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数据显示,十年来,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连连攀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千亿元台阶,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并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成为新晋万亿之城后,东莞锚定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十四五”末,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以上,区域发展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3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在2020年9650.19亿的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总量力争突破2万亿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要打造科创制造强市,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通过数字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价值链跃升,引导鼓励更多中小企业瞄准新赛道,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东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190.2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855.35亿元,十年间连续跨越五个千亿台阶,2014年跨越6000亿、2016年跨越7000亿、2017年跨越8000亿、2019年跨越9000亿,2021年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省第4个、全国第24个GDP总量迈入“万亿”行列的城市。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构建了涉及30个行业大类和6万多种产品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1个万亿元、4个千亿元和4个百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体系。
一直以来,东莞具有市场开放早,成熟度高,投资环境好,空间大的优势,当地政府具备了成熟运行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还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在遭遇几次危机冲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东莞产业依托市场的力量,呈现出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2008年,经历金融危机的淬炼,东莞加快腾笼换鸟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为东莞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东莞GDP未能按预期破万亿。东莞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促进新业态成长壮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加快培育。截止至2021年12月末,东莞全市新兴产业市场主体6.70万户,年均增长28.8%。
与此同时,东莞通过引进优质大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华为终端、OPPO、VIVO营业收入先后超过千亿元,建立了一个超20万家工业企业、1.2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4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逐步摆脱曾经“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局面,构建起“星月同辉”的崭新时代,呈现出先进制造蓬勃发展的态势。
由于产业体系完备,关联性、耦合度强,东莞工业经济确保了循环畅通,其抗压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也得以凸显。东莞经济在2021年实现强势复苏,成功跨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迈入“双万”新起点,东莞制造业正加快向中高端跃升。一方面,东莞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在东莞密集涌现,凭借着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独特优势,大大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东莞产业进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常住人口1053.68万人,比2012年增长14.0%。人口数量上的突破,既是城市吸引力、地区发展活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经济实力的写照。
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升级“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推出“技能人才之都”品牌,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人才总量大幅提升,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聚集新高地。
长期以来,东莞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外来劳动力数量远高于其他城市,青壮年人口占比较高,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促进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连年攀升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东莞实施百万劳动力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累计推动164万人次提升技能学历素质,东莞技能劳动者增至125万人。
为加快推动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东莞制定了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发布了《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以及出台“技能人才之都”2.0版“1+8”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发展前景、服务配套和人文关怀,计划三年引进6万创新人才、50万本科生,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东莞的人才总量超过280万人,有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东莞开展科研活动,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60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引进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将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林江表示,东莞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彰显了这座制造业重镇的经济活力,东莞生机勃勃的新一线城市形象不断凸显,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攻坚原始创新高地
十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东莞高质量前进步伐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各类企业的R&D经费支出415.23亿元,全社会R&D人员18.8万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二。
企业研发创新成为东莞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出台多项科研发展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创新,企业R&D经费支出屡创新高,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上升,科技创新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正在开展检测工作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374家,上市公司66家,后备上市公司357家,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企业”发展梯队,47%的规上工业企业建有自主研发机构,东莞有超过一半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实现创新,其中工业企业成功实现创新的比例达到62.2%,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科技创新支撑,2020年,东莞实现地均GDP达到3.92亿元/平方公里,经济产出密度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第三,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基础研究能力是创新活力的源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中国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组团式集聚,32家新型研发机构、90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集聚发展,高水平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东莞从“0”到“1”的原始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创新成果转化上,东莞也正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2021年底,东莞科研机构和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项目24项,获批省项目44项。如在新材料产业发展上,得益于在新材料基础研究领域聚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战略性科研平台,出现了一批原始创新成果,东莞新材料高企数量从2015年的169家增长到2019年的1359家,2019年新材料高企工业总产值达1569.94亿元。
东莞通过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在多个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例如,全国唯一的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建成并向世界开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更是挺进全国城市20强、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这些都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