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下元宵节的传说和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一、元宵节的起源
关于元宵节由来的记载和传说,多达十几种。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传说。
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宵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汉武帝提倡放灯。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从印度传来佛法,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
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学子入学要开灯。正月十五前后招生开学。相传唐太宗时,为了鼓励儿童们读书,下旨要求每个儿童都要入学,入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灯。即让每个学生带一盏花灯到学校,由教书先生一一给他们点亮,这象征学子们前途光明。
火把节。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二、元宵节习俗
燃灯观灯。自古以来,元宵节燃灯、观灯、闹花灯是其基本活动。那色彩纷呈的节俗,除了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时期的一些记载和传说外,还有唐玄宗时大造灯树灯轮灯楼,唐睿宗时架起的灯轮高20丈,镶金砌玉,悬灯五万盏。宋徽宗这个软弱误国却酷爱艺术的皇帝对放灯观灯活动兴趣更高,他下令在东京汴梁搭建灯山式的临时建筑,高达百丈,灯火万盏,灯期长达48天之久,创造了历史上鳌山灯之最。他要亲自去观灯赏灯。花灯的制作也比唐朝更为精美。古时花灯上都写有一些字谜、物谜,或配上相关的图画,以便于猜者理解。
舞龙、舞狮等文娱活动。既然元宵节被现代人看作古代狂欢节,就不但要有辉煌的灯火,还要有锣鼓之铿锵、丝竹之悠扬,要有多种多样的文艺演出。
食俗。元宵节主要是吃汤圆,也叫元宵。这天也吃饺子。汤圆和饺子都是元宵节的主打食品,要祭送众神的。在北方这天首先要煮水饺送神,其次才是煮食汤圆。南方则首先吃汤圆,有条件或喜欢的才吃饺子。关于汤圆的做法,是用肉馅、果馅、核桃仁、玫瑰、桂花、芝麻等滚上糯米面做成的。这是古人对天上繁星的模拟,也像蚕茧,所以也曾叫面茧,宋代叫元子、浮元子。
关于元宵还有一些相关传说。一个是说春秋时,楚昭王复国,过长江时见有白果子浮在水上,捞上来一尝很甜,却不知叫什么。问孔子方知这叫浮苹果,有复兴的意思。于是昭王就让人仿做,以红山楂为馅、白面为皮,叫作浮圆子或水圆。
另一个是说汉武帝时有个东方朔,他见宫女元宵思念父母却不能回家,要投井自尽,就想了一条巧计,导演了火神爷要烧京城、让元宵去做汤圆的活动,骗过了皇上,元宵姑娘才出宫与父母姐姐团圆。从此人们也把汤圆称作元宵了。
十五是年节的送神上天之日,过了这天各种祭祀就结束了,所以花灯、歌舞、餐饮都很讲究。而正月十六要吃面条,有道是“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随时代而变,且南北方习俗还有所不同,正所谓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