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恒为什么改名吴亦凡(吴亦凡的原名叫李嘉恒为啥要把姓都改了)
大家好,今天我想通过吴亦凡的人生经历,想谈谈家庭动力对一个人的影响。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部即将颁布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第二稿》。
这部教育促进法将来可能会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法律性的文件。
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我们通过吴亦凡的成长经历,通过家庭动力,来看看家庭动力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功能以及作用。
大家都知道吴亦凡最近的事件,他陷入了性丑闻,并涉及到强奸触犯了法律。
从7月31日被拘留到8月16日被正式逮捕,他从一个明星、从一个歌手、从一个音乐的创作人,一下子跌落成一个囚犯,我们看到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不幸。
为什么吴亦凡的人生会有这么大的转折?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吴亦凡的成长经历是非常波折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今天,我从家庭系统动力的角度,通过探索吴亦凡的成长经历,来解析吴亦凡为何会从一个耀眼的明星跌落为一个囚犯。
1. 寄养经历的家庭动力
吴亦凡原来并不叫“吴亦凡”,他原来姓“李”叫“李嘉恒”,嘉奖的“嘉”,恒定的“恒”。
其中,“嘉”代表美好的意思,代表了父母亲最初对他的一个期待,希望他能永远处在一个美好的状态。
显然,我们看到这个名字赋予给他的意义中“嘉”的部分在这几年是实现了,但”恒“的部分并没有实现。
当然,我们仍然相信,吴亦凡在出狱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仍然能够回归到一个正常的人的生活,仍然能够像这个名字“李嘉恒”的寓意一样去拥有美好生活。
那么,吴亦凡为什么要改名呢?为何要把“李嘉恒”改成“吴亦凡”呢?
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还要从他早年的生活讲起。
吴亦凡是在广州出生,因为他的父亲母亲当时特别忙,所以就没有把他带在身边,而是将他送到了甘肃白银这样的一个地方,让他的外公外婆去抚养。
他是在被生下来几个月就被送到了甘肃白银的外公外婆那里,在六岁的时候才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广州和甘肃相距很远的距离,他的父母平常又太忙,所以,我们推测父母最多能够一年回去两次去看他,或者说只能等到春节才能回去看他一次。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0~6岁是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一个时期。
吴亦凡六年都在外公外婆家生活,我们现在不太知道外公外婆是怎么对待他的。
但是我们知道父母亲在这六年时间里面完全把他抛给了外公外婆,吴亦凡就处于这样的一个长期的被寄养状态。
也就是说吴亦凡在0~6岁,他几乎是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在没有父亲母亲陪伴的情况下长大。
①
这会导致吴亦凡内在会有一种被抛弃感,他会觉得父母不要他了,被抛弃感会让他产生无价值感。
我们看到,吴亦凡在后来选择女朋友的过程中,在关系里面他都担心被抛弃,为了免于被抛弃,他通常会用主动抛弃的方式,来预防被抛弃的恐惧。
在这些关系里面,他都用主动抛弃的方式,来预防被别人抛弃的这种恐惧。
②
六年的寄养让他在内心里,已经把外公外婆内化成他的父母亲。
当在六岁之后重新回归自己父母亲身边的时候,他就会发问,“到底谁是我的亲生父母亲呢?是生物学的父母,还是养育我的外公外婆?”
也就是说,他在心理上的父母认同方面就发生了困难,尽管他知道亲生爸爸妈妈是他的生物学上的“父母”。但他仍然会认为外公外婆才是他的“父母”。
因此,在父母认同方面他的内在就会出现了一个分裂。
当他认同了外公外婆,他就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当他认同了自己的父母是他的心理父母,他就背叛了外公外婆。
这样的分裂的状态会在吴亦凡的内心里面埋下种子,导致他会有两种人格的争夺和冲突,好的一面人格和不好的一面人格。
我们看到在吴亦凡的人生里面会有很优秀的一面。
比如:
他非常俊美,有时候也非常绅士,在女朋友那里他有时候也能非常关心;
在演艺界里面他有非常好的演技,唱歌及音乐创作,他都能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包括他在韩国做练习生的时候,也兢兢业业,表现出很好的一面。
但是在关系里面,他却不断地与女性甚至强迫女性发生关系,然后不断地再进行抛弃,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这样的事情,这是他的另外一面。
因此,我们看到这两面都在他的身上共存,这些都是与他曾经被寄养经历有关。
他不知道自己的心理上的父母到底是谁,在他的内心里找不到归属感,导致他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分裂就导致了他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个分裂。
也就是说因为被寄养的经历,导致归属感的分裂,再导致人际关系上的分裂,最后导致行为品质上的分裂。
这些都是曾经被寄养经历给吴亦凡带来的影响。
通过吴亦凡的成长的教训,告诫我们父母不要轻易把孩子放到他人那里寄养,不论这个人是他们自己的父母亲,还是其他的亲人,都是如此。
我们尽量要把孩子带到身边去抚养,这样就会避免他的被抛弃感,避免他的归属感带来的分裂。
2. 父母离婚的家庭动力
我们再看吴亦凡的第二个经历。
吴亦凡在六岁的时候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生活,开始上小学。
然后,在吴亦凡十岁的时候,大概是四年级、五年级,他父母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吴亦凡被判给了妈妈,从此妈妈就带着他生活。
我们说离婚本身不是问题,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处理好离婚的部分,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带来那么大的影响。
我们通过奥巴马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看到这个部分:
奥巴马的爸爸妈妈都经历过离婚,也经历过再婚。奥巴马也是判给妈妈的,奥巴马的妈妈结了两次婚,离了两次婚。
但是我们看到奥巴马成长得仍然非常好,他不仅成长得很优秀,而且还当了美国总统。
因此,我们说离异、离婚本身不是问题。但是,为什么吴亦凡的妈妈的离婚会给吴亦凡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呢?
这里面有两个部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第一,吴亦凡的妈妈离婚了之后,她和吴亦凡的爸爸从此一刀两断,不再往来。第二,吴亦凡的妈妈也不允许吴亦凡和他的爸爸再来往。
我们看到父母离婚之后,把孩子和另外一个双亲的关系切断,这个部分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我不知道吴亦凡的妈妈有没有在吴亦凡面前说他的爸爸怎么怎么不好。
如果一位双亲在孩子这里不断地灌输另外一个双亲怎么这么不好,就会在孩子的内在里面破坏他的心理上的双亲。
如果心理上的双亲被破坏了,被污名化了,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拒绝其中的一个双亲。
假如吴亦凡的妈妈经常在吴亦凡面前讲他爸爸的坏话,那么吴亦凡就会觉得他的爸爸很糟糕,认为爸爸很坏。
如果他觉得爸爸很糟糕、爸爸很坏,这就会对他的成长有影响。
那么又是怎么影响他的呢?
我们知道作为男孩是向父亲认同的。
如果他有一个坏父亲,他要向坏父亲认同的话,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如果他要和坏父亲决裂的话,他也没有办法完成向男性的认同。
因此,我们说吴亦凡和爸爸的断裂和割裂,对吴亦凡的性别认同会带来困难。
换句话说,如果他完成不了性别认同,他就变不成一个地地道道的男人,那么他就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像一个男人。
同时,他会失去男人的那份应有的责任感,失去男人的那种担当。
我们看到他后面不断地更换女朋友,他对女朋友很难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这份道德的责任和法律的责任,这就是和父亲断裂的结果。
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吴亦凡的父母离婚后,妈妈更改了吴亦凡的姓氏和名字。
我们知道吴亦凡原来是姓李,叫“李嘉恒”,现在改成姓吴,叫“吴亦凡”,吴是妈妈的姓。
也就是说吴亦凡的妈妈把吴亦凡从爸爸的姓和名都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名字的改变对吴亦凡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名字是一个标签,是一个象征,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属。
比如,吴亦凡原来认为自己是归属于爸爸的家族,自己的名字突然被改,那么他又变成了归属于妈妈的家族。
对于吴亦凡来说,妈妈给他改名,其实就给他了一个暗示,让他和爸爸要彻底的切割,不能再和爸爸有任何的一种关系,这个部分就会对吴亦凡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为吴亦凡的名字毕竟用了十年,这十年代表了他的过去,代表了他的整个的人的一个状态。
突然十年之后改变成另外一个名字,这让吴亦凡内在又会产生归属的分裂,“我是归属于李嘉恒呢?还是归属于吴亦凡呢?”
我们看到第二个分裂又开始导致他的认同分裂。
①
第一是让他不敢再向爸爸认同,而且必须要向妈妈认同,同时和他的过去又要做一个切割,这种切割对吴亦凡内在的人格也会带来一种撕裂。
这份撕裂有可能会导致他在后面的职业生涯里面也很难做整合,也就是“我做一个好男人和做一个坏男人”,在这个时候也会发生撕裂。
我们会看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还是被坏男人带走了。
因此,我再次给各位父母一个提醒,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名字。
我们并不是说孩子不可以改名字,也不是说孩子不可以跟这个妈妈姓,不是这样子的。孩子可以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这是婚姻法给我们的法定的权利。
我们在是更改孩子名字的时候,就是不能单方面的做决定,如果我们要给孩子改名字,要有改名字的理由,要和孩子商量,要征求孩子的同意。
另外,我们在更改名字的时候呢,不带着对过去名字的恨,不带着对过去名字的愤怒。
如果我们带着对过去名字的恨,带着对过去名字的愤怒,那么我就没办法去处理好过去的那个名字,我们也就很难发挥新名字的作用。
所以,改名字是可以的,但这里面不要带着恨,要和孩子商量好,这是给到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②
第二,在离异家庭中,父母离婚之后,我们不要在孩子那里去攻击另外一方,不去在孩子那里去培养仇恨。
我们要维护另外一个双亲在孩子那里的内在的一个形象,美好的形象。
另外,我们也不要切断这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双亲的关系。
比如妈妈是这个孩子的监护人的话,我们不切断孩子和爸爸的来往,也不切断爸爸对孩子的来往。
只要孩子内在里面,他的父母的这个形象是好的,孩子的成长就会顺利健康。如果孩子内在的父母形象是差的,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
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有一半是父亲的,一半是母亲的。
如果我们一半的父亲形象坏了,我们也觉得自己形象的一半也坏了。如果这个两半的形象都坏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整个都坏了。
因此,我们说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取决于父母亲在我们内在父母亲的那部分的形象。
如果两个形象都是好的,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好的。如果有其中一个不好,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因此,父母要维护孩子心目当中双亲的形象,不要在孩子那里去攻击对方,去说对方的坏话,这是维护父母在孩子里面好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3. 移民及改变国籍的家庭动力
我们再说吴亦凡的第三个成长经历,就是他的移民及改变国籍的部分。
移民及改变国籍,对一个十岁的孩子又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移民是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外一个国家。在父母看来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将会面临很多的丧失。
他丧失了自己的祖国,丧失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丧失了自己的学校,丧失了自己的朋友,丧失了自己的老师;
丧失了自己的居住地,丧失了自己熟悉的街道、熟悉的环境……
孩子面临这么多的丧失,对于父母来说我们是要认真处理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出国之前要把孩子的丧失处理好。
包括,要和外公外婆告别,要和爷爷奶奶告别,要和邻居告别,要和学校的老师同学告别,和学校告别,和街道告别等等。
我们把这些告别仪式做得越彻底越全面,我们的孩子才越有能力到另外一个新的环境去适应。
这是其中一点,我想并不是所有移民、改变国籍的的父母都能做到。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我们的孩子在这一方面的丧失没有处理好,他就带着这份没有完成的哀悼到了另外一个新的国家。
他将面临的是新的文化、新的学校、新的群体,这会给他带来一系列的适应困难,尤其是语言不通会造成他和环境的割裂。
我们看到吴亦凡到了加拿大之后,他经常一个人很孤独,小朋友也不和他玩,没有人相处,他感觉到自己很另类,没有办法融入到群体里面。
所以,后面就形成了比较孤僻的这样的一个性格。
另外,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之后,作为父母要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父母能够始终的陪伴孩子的话,那么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我们会看到,吴亦凡到了加拿大之后,母亲也是因为生计的原因很少能有时间陪伴他。
这个部分又会导致吴亦凡再次觉得被妈妈抛弃,这份的抛弃仍然会像被寄养一样,导致他在关系里面的恐惧,他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4. 与母亲未分化带来的家庭动力
我们再看吴亦凡后面的生活,他到加拿大读了高中,从高一读到高二。
妈妈一心希望她能够学医学,将来当一个医生。因为在国外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吴亦凡对医生不感兴趣。
我们知道,吴亦凡其实非常感兴趣的是篮球。他在广州读初三的时候,曾参加了少年NBA全国联赛,并且获得了华南地区的冠军。
他曾对妈妈说想打篮球,但是妈妈不同意。最后,吴亦凡没有办法,就慢慢放弃了打篮球的这样一个想法。
同时他也没有向妈妈期望的学医的这条道路发展,吴亦凡开始去寻找自己想走的路。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韩国的SM娱乐有限公司在加拿大招艺术练习生。结果他就去报名了,最后被录取。
他在韩国做练习生期间,非常的努力,兢兢业业。这期间,他的自我的生活能力,包括他的演绎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到了2014年,他决定来中国发展。
那个时候吴亦凡大概24岁,一般来说这个年龄是要和自己的父母分离了。
但是,我们看到吴亦凡的妈妈没办法和吴亦凡分离。
她替吴亦凡去处理生活及工作上的很多事务,除了唱歌、演戏、创作,她不能代替之外,其它方面如在事业方面、社交方面、在粉丝相处的关系的这些方面,以及包括他在交女朋友之后出了问题,都是他的妈妈替他去解决。
我们会看到吴亦凡的妈妈是过度的干涉属于吴亦凡自己的事情,这让吴亦凡形成了一种过度依赖妈妈的这样的倾向。
这部分的过度依赖让吴亦凡对他自己的事情失去了承担责任的能力,或者说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来承担责任,所有的都有妈妈代替他来解决。
在面对他和粉丝的纠纷,包括和女朋友的纠纷,所产生的这些比如不道德行为,甚至是一些违法的行为,通通都被妈妈搞定了。
在吴亦凡这里就形成了一种观念“我可以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负责,都由妈妈来替我解决搞定。”
这样的一种双向的没法分离,也就是妈妈没有办法和吴亦凡分离,吴亦凡没有办法和妈妈分离,导致吴亦凡妈妈过度溺爱吴亦凡。
结果是让吴亦凡没有能力去替他自己的事物去承担责任,也没有能力使他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变成一个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人。
这个告诉我们,孩子一旦到了18岁之后,我们作为父母就要和孩子分化。
心理学上我们说要和孩子分化,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父母分离,一部分是和父母还要有爱的连接。
我们先说要怎么和父母分离。
对于吴亦凡来说,他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去发展,如何去交女朋友,在交女朋友过程中出现了的问题和纠纷,这些都属于他自己的事情。
对于这些属于他自己的事情,他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解决,我们把这叫做“分离”。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父母不去介入、也不去插入或者是控制孩子的事务,我们要让孩子为他自己的事务承担责任。
同样,我们作为父母也不让孩子来替我们人生的事务承担责任。
比如,父母婚姻、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健康、父母的人际关系等,也不拉孩子卷入。
也就是说,爸爸妈妈把属于自己的事情经营好;作为孩子,我们把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事务经营好,两代人要有界限。
很显然,吴亦凡妈妈和吴亦凡之间没有了一个清晰的界限。
吴亦凡妈妈过度去承担属于吴亦凡本人的社会责任,那么吴亦凡就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了。
所以,他就会肆无忌惮的去做一些违反道德的甚至是违反法律的事情,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吴亦凡给到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沉重的。
这给我们父母再次提了一个醒,也就是孩子到了18岁之后,我们作为父母要主动和孩子分化,那作为18岁成人的孩子,我们也要主动的和父母分化。
如果两代人都能做好分化,那么两代人都能够活得精彩、成功、绽放。
如果两代人都不能彼此分化、相互依赖,那么两代人都很难活出自己。
我们看到吴亦凡从明星到囚犯的结局是不幸的,这个不幸是与他的原生家庭动力有关。
我们会看到作为父母,当然也包括吴亦凡的母亲,也都希望他能拥有一个好孩子,能有一个成功、快乐、幸福的孩子;
作为孩子,他们也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好父母,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未来。
我们所有的愿望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没有要到这些部分呢?
吴亦凡的成长经历给到我们的启示:
我们在孩子18岁之前,作为父母我们既要做好家庭教育,又要尽到我们父母的职责。
我们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孩子进行社会化,把孩子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社会化的人,也就是变成一个合格的公民。
一个合格的公民最基本的标志就是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有职业的能力,要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的。
在这一方面我们父母做得越好,我们的孩子成长得就会越好。
因此,家庭教育对我们每个父母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我们每一个孩子来说,我们在18岁之后,就要做好与父母的分化工作,我们就不能再继续依赖自己的父母亲。
18岁之后父母对我们已经没有义务和责任了,至少在法律上如此。
18岁之后,我们作为一个成人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要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要为社会、为他人,包括我们的职业,也要承担责任。
一个人能够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起应该有的责任,他的人生、他的未来才有成功的可能、才有幸福的保障。
虽然吴亦凡已经成为了一个囚犯,当然他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们也相信吴亦凡通过对过去的这些经历,能够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理念,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后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也能够做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同时,我们也看到吴亦凡目前的境遇,也让吴亦凡的妈妈非常伤心和难过的,也就是说吴亦凡妈妈也不希望吴亦凡有这样的人生局面。
当然,作为吴亦凡的妈妈来说,她今后仍然需要和自己的儿子有界限,并做好与吴亦凡的分化。
吴亦凡做了违法的事情,他要承担责任。作为吴亦凡的母亲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要相信吴亦凡在未来,也能够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同样,作为妈妈,也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父母越是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就越为孩子未来经营好他的人生树立了榜样。
最后,我们祝愿吴亦凡及他的妈妈,将来都能够拥有他们自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