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属于哪个市(山西古县属于哪个市)
古县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涧河中上游,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古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古县辖4镇3乡,6个社区73个行政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古县人口为79816人。
地质
古县地质由太古界霍县群,中元古界长城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构成。
地貌
古县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太岳山隆起的东南部,属太岳山经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属太岳山系。由灵空山入境向南延伸为太岳山,向东南延伸为乌岭山,“V”字形环抱全县,呈“宝葫芦”状。境内岭梁峁沟谷河溪连绵重叠,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346.8米,位于西北部霍山主峰老爷顶,最低海拔590米,位于西南部涧河滩。
气候
古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古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1.8℃。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9℃。境内测得最高气温为39℃(测于1966年6月21日),最低气温为-23.4℃(测于1971年1月31日)。
古县总热量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278.8小时,日照率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终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83天。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毫米,降水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60%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水系
古县境内有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蔺河为沁河支流,其余为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
建制沿革
1、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境内建县,取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县,县治置于安吉之南、泽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县古阳镇古阳村),属义宁郡管辖。
2、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泽县划归沁州。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名为岳阳县,隶属临汾郡,县治移往西赤壁(今古县旧县镇旧县村)。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东池堡(今古县茶坊乡东池村),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阳城(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归晋州。
五代时期,岳阳县改属临汾郡。宋时属晋州。
3、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阳,三县合并为岳阳县。至正四年改名为冀氏县,移治今安泽县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复名岳阳,移治岳阳城,隶属平阳府。
4、1914年岳阳县又改名为安泽县,仍治岳阳,属河东道。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1年),曾分设安泽、岳阳、冀氏三县。1938年移县城于和川。
1940年于辛佛村设岳阳县。
1942年4月并三县为安泽县,治义井村,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
5、1949年治和川,归晋南地区。1951年5月移治府城,归临汾地区。
1971年分置。县城建于老城关镇以南的湾里、张家沟村之间。
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并为古县,属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阳(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
1973年,在岳阳镇张家沟、湾里两村之间建成新县城。
旅游景点
1、名镇古岳阳。隋开皇二年建城于此,唐贞观六年由东池堡移治,名岳阳县属晋洲(临汾金殿),宋金时属平阳府。元至正四年(1344年)移冀氏,十三年(1353年)寻复,属河东道。一九三八年七月一日移治和川。一九七一年古县建治此城。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古县移治新城。
2、三合牡丹景区。古县三合牡丹景区开发主要源于三合村一株1300多年的野生白牡丹。这株白牡丹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野生单株白牡丹。其枝干已木质化,株高2.3米,花冠直径5.6米,冠幅超过33平方米,丛围16米,一般在每年“五一”前后开花,被中国牡丹协会鉴定为“天下第一牡丹”。截至2007年,古县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牡丹花会。
3、热留关帝庙。据碑文记载,热留关帝庙创建于宋,后世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廊房,占地约1220平方米。正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栱六铺作。屋顶琉璃剪边,菱形方心,殿内采用减柱造,六椽栿直通前后檐外,元代手法显著。热留关帝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阳凌云洞。位于县北30公里的古阳镇凌云村附近,为天然石灰岩洞。高可容人,宽达三尺,又称神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