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江路上大千世界
控江路是个路名,但在很多熟悉杨浦的老上海眼里,它又不仅仅是一条马路。说到控江,有人想到那一街的零食小吃,有人在那里居住了几十年,有人对能看到动物的两座公园念念不忘,有人回忆起中学时代的青春年华……
控江路回眸
控江路位于上海市区东部,民国15年(1926年)始筑,当时地处上海公共租界的北侧华界,大上海计划的南部边缘,仅为黄兴路与马玉山路(今双阳路)中间的联络支路,用以方便市民前往远东公共运动场(今黄兴公园东侧)。
远东公共运动场(亦称远东跑马厅)
这个路名取自上海县地方志中“华亭县负海控江”一语,就是说上海地区原先的华亭县负东海,控长江之意。
解放后,控江路结合杨浦区“两万户”工人新村的建设向两端延伸,西面到达大连路,东面直至军工路,全长达到了4500米,一跃从一条支路变成杨浦区中部的东西主干道。并且,一座控江路桥跨越了杨树浦港。
杨树浦港
之后,控江路的西段即鞍山路至江浦路,成为著名的区级商业中心;江浦路控江路坐落着上海的三甲医院新华医院;控江路内环外黄兴路至双阳路段,则有杨浦大剧院。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三峰精品商厦,位于控江路鞍山路,是杨浦区第一家专营高档特色商品的综合商场
控江路北侧有长白、延吉、控江、凤城、鞍山等五大新村,串联起和平公园、杨浦公园和内江公园等三处绿地,东段还有百年名校上海理工大学(原沪江大学)。
家门口的动物园
当年,上海市区的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要跨几个区走一趟的话简直像是去外地。虽然西郊公园(现在的上海动物园)的动物更多更全,但对于住在控江路一带的上海人来说,到杨浦公园或者和平公园看看动物那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杨浦公园的后门在隆昌路,正门在双阳路,两条路之间控江路的部分全部是杨浦公园的围墙。上世纪80年代,杨浦公园的门票是一人5分钱,换来一块绿色的圆牌子就是入园凭证。
标志性的大象滑梯
这里最吸引小孩子的就是各种动物。有老虎、狮子和狗熊。边上还有孔雀,要孔雀开屏总是很困难。一群游客拼命挥舞红色的围巾或衣服,而“身经百战”的孔雀常常不以为然。
能让人一站半天的是杨浦公园的猴山。一圈半人高的围墙,一条小河隔开猴子和游客,假山上几十只猴子。时而,大猴子在责打小猴子;时而,猴子之间展开追逐;时而,铁制的滚轮或桥锁上,有猴子上下翻飞。游客投食,总是在猴群中展开一阵抢夺,最后猴王不慌不忙地走出来,解决纷争。
杨浦公园始建于1957年初,1958年1月24日建成开放,原来是一片农田、池塘和居民小村落。它的整体布局模拟杭州西湖景观,全园分愉湖景区、中央景区、动物景区、游乐景区、牡丹园景区五个游览区。
而另一处可以看到动物的和平公园,前身是一片荒凉的小村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犹太人流亡中国上海的提篮桥地区(当时和平公园属提篮桥地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虹口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侵略军就在现在公园内建造了六个防空洞作为弹药库。
解放后,这里建起一座综合性公园。建园初期取名为“提篮公园”,1959年更名为“上海和平公园”。动物展览不采用全部集中的办法,狮、虎、豹、熊等大动物笼舍在园中央,小兽和鸟禽等分散于全园。儿童乐园、溜冰场位于园西北。
2007年9月,和平公园进行建园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前,公园向游客发放了1000份征询意见表,96%的市民要求保留动物。
为此,公园决定将环湖中的鸟岛设计改造成生态动物岛,原先分散圈养的非洲狮、东北虎、棕熊、金钱豹、猴子、白颊长臂猿、梅花鹿以及鸟类等迁居岛上散养,2008年春节对外开放。
记录了青春的控江中学
控江中学始建于1953年,是首批创建的上海市重点中学,2003年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当时的办公大楼里除了有老师的办公室外,有阶梯教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馆等。学校多次接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地教育团体来访交流。
一位曾经住在控江路645弄小区的老上海回忆,当时到控江中学读书,每天就是步行到学校。从家走过去大约要走一站半路。那个时候小孩开始有点零花钱了,于是他早上偶尔可以到水丰路对面的小吃店,点上二两生煎一碗小馄饨。
放学以后,印刷三厂门市部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只要宋庆龄题写刊名的《少年文艺》来了,他就如获至宝,掏钱买上一本,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读。
少年时代,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兜里有了10元钱,于是也学大人模样,到“泰晤士西餐社”去开洋荤。服务员都是上海阿姨,会不容置疑地帮你点菜。第一次喝到奶油蘑菇汤,让人感觉人生进入了新的境界。
在杨浦区的中学里,控江中学有一个口号,叫做“玩在控江”。知乎上有一道问题:“在上海市控江中学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很有意思,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份青春的档案,关于控江中学的美好记忆,实在是太多了。
网友:这是高三的时候在五楼照的,那个时候上海中心还没封顶呢,东方明珠也能看到吧
控江中学六十周年的时候在新民晚报上登的公告,网友保留至今
每一个控江中学毕业的人都知道,学校大门对面,有一个“莫师汉堡”
早期的工人新村
1951年上海市政府规划9个住宅基地,先后建造了曹杨新村、长白新村等18个工人新村。控江新村,也在当时应运而生。相比老式石库门的狭小居住空间,控江新村的房间虽然不大,但有相对独立的煤卫设施,小区里有整洁的花园和新栽的小树。
控江新村对面就是上海光学仪器一厂。在上世纪80年代,遇到节日,有时厂里会把厂区内所有的灯都打开。家里大人就抱着小孩去看灯。围着工厂,大人孩子们的眼睛和脸都被照亮,大家一起欣赏墙内的亮光,庆祝节日的到来。这幅颇具工业化风格的场景,被染上生活的气息。
一位曾经住在控江新村的老上海回忆,从家里出门,往五角场方向散步,离开新村不过15分钟步行距离之外的地方,当时还是一片郊野。今日车水马龙的五角场商圈周边,当时有过人头高的芦苇、野草,刺猬和黄鼠狼出没其间。环顾四周,还能看见当地农人养着的猪。
1985年8月,上海暴雨,9200多户居民家中进水,最深的达80厘米。其中,控江路、延吉路之间的双阳路周围一片汪洋,积水深度平均达到50厘米。控江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加之历年来新村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排水系统没有跟上,一场大雨过后,2千多户居民家中进水受淹。
在当时的小朋友眼里,自家一楼房间外的天井里,大人们种植的蔷薇、枇杷、丝瓜藤都被大水淹得岌岌可危,平日圈养的几只鸭子,此时高兴地在积水里游起泳来。
在那场暴雨过后,控江地区排水工程启动。
关于控江路的记忆还有许许多多,即使搬离了原先的住地,许多人还是会对那一份老早的生活日常留有怀念。
(综合:《控江路,谢谢岁月中那些简单的笑脸》作者 晏秋秋,上观新闻《从控江新村溢出的水流》作者 沈轶伦)
看懂上海粉丝群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