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一批流失文物开始回归祖国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7日讯(驻京记者柯立)“曾经,我们喊出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我们实现了我们的诺言。”9月15日,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演讲现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自豪地说。这位69岁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依旧神采奕奕、充满激情。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2023北京文化论坛组委会供图
演讲中,他谈起2012年主持故宫博物院工作之后开展的故宫环境保护行动:故宫博物院向全市动员,进行了三年环境大整治,拆除135项不合理的、违法的建设,通过污水截流、单位居民搬迁等举措,终于在2017年,筒子河变得碧波荡漾。环境变美的同时,故宫不断扩大开放,2018年达到80%,紫禁城焕发了它应有的魅力。
“当今,每天数以万计的中外观众走进故宫博物院,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世界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保护得如此之完整,如此之壮美,如此之健康。”单霁翔说,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论坛上,单霁翔还分享了他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十年间印象深刻的重要国际会议,见证了中国与国际文化交流步入新境界。
2004年至2013年,我国每年都有一个项目申遗成功。“2014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大丰收年,两项线性遗产——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报成功,因为丝绸之路是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名额。”
2015年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申遗成功……眼下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在沙特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接受申遗审议。“明年北京中轴线也将申报世界遗产,所以这次大会实际上开拓了我们和国际组织、社会共同努力申报世界遗产的步伐。”单霁翔说。
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认知。他强调,保护不是目的,但一定要避免不合理利用,让它美起来、活起来。这不是政府、文物部门的专利,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每个人都有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享用权。
单霁翔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上演讲。2023北京文化论坛组委会供图
近来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藏品“失踪”事件引发各界关注,单霁翔表示:这给全世界博物馆敲响了警钟。保护好文物是博物馆的使命;文物进入博物馆,不是进了保险箱,要更加努力保护文物安全,让文物更加光彩夺目地呈现出来。”
“特别是对于国际的文物返还,我们参加国际文物返还的一系列会议,和有关国家签署双边协议,共同打击盗窃、盗掘、走私文物。”单霁翔提到了和希腊、意大利、智利、埃塞俄比亚、秘鲁、埃及等政府签署的双边协议。
其中和美国政府签署的《关于限制进口中国文物的谅解备忘录》,谈判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单霁翔说,壁画被残忍地割走,墓葬被炸开、文物被取走,因为有了走私才有了破坏,文物原地保护才是最有尊严的,流失海外就像‘孤魂野鬼’一样。”
“最终,我们用国际准则、人类良知说服了对方。协议签署以后,走私的文物一出现,他们就会通知国内专家去看,慢慢地,一批流失文物开始回归祖国。”他展示了我国从美国、英国、丹麦追索的和瑞典返还的一些文物照片:《出师颂》《研山铭》《淳化阁帖》和陈国琅的藏书善本典籍,还有子龙鼎等珍贵器物的回归……
单霁翔表示,通过国际共同合作,越来越多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得以返还,对打击盗窃、盗掘、走私文物等行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