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9首诗词,相当经典:道尽万千悲喜,人生终归一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它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手执墨笔,曹公十年如一日,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玑。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浏览《红楼梦》中最经典的9首诗词。很多网友读后感慨说: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人生!
01
《满纸荒唐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出自《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是《红楼梦》的缘起诗,它道出了作者的思想与苦衷,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全诗语言通俗,意境深远,字句排炼错落有序,字字围绕作者的寓意而谈,句句饱含作者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厚的艺术质感。
可对于曹公来说,真正的痛苦,是无法言说的,有时候只能用一种看似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荒唐”不仅是指《红楼梦》中“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也表达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走向灭亡的真相。
都说我沉迷于儿女私情,可又有谁能真正懂得我此时的心境呢?开篇就引人无限遐想,到头来才发现,所谓人生,不过是一场黄粱梦,一瓣水中花。
经历得多了,才知道有些事不必纠缠,有些人不必留恋,失去的终将用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身边。凡事都要向前看,你会发现,路边的野草生机勃勃、野花娇艳欲滴,就连天上的云彩,也别有一番风味,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在身边。
02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出自《红楼梦》第一回中,是作者借小说人物跛足道人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作者借此诗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早年生活富足,晚年依靠岳丈生活,十分困窘。他经历这番生活磨难后,可谓大彻大悟了。跛足道人的一番念念有词,既是对士隐人生的总结,又是对士隐晚年的劝诫。全诗都是大白话,朗朗上口,每句都用“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跛足道人借神仙来寓意时下世风,接下来的释意,却与开头这句相反。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一种大彻大悟。
甄士隐的岳父封肃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正当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时,他听到一位跛足道人在吟唱《好了歌》,霎时大笑一声,大彻大悟,和道人一起,飘飘而去。
喜了又悲,富了转贫,半生喜乐,半世苍凉。世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到老了,却才发现,争来争去,有些东西根本没有必要。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苦就苦在贪念过多,欲念过盛,背负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当深陷欲望的陷阱不能自拔时,不妨减轻身上的行囊。不强求,不攀比,此时才懂,知足方能常乐。
03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聪明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此曲主要写王熙凤耍尽权谋机变,弄得贾府一败涂地,也害得自己落了个“悲辛”的凄惨下场。这支曲子,用语生动形象,大量采用比喻及迭词对句的形式,生动地描绘出了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情景。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权人物。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从“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中,更识得她交通官府, 为所欲为的阶级本性。曲子开头两句道出了王熙凤及其所代表的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
宋代黄庭坚《牧童》诗末两句云:“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里的“机关用尽”,是讽刺那些不顾一切费心机、弄权术去追名逐利的达官显贵。王熙凤生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阴险毒辣,制造了许多罪恶,却是到了“心已碎” 的地步,但结果还是树倒猢狲散:“家亡人散各奔腾”。
贾府的衰败,是封建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封建社会“末世”所注定的。因此,无论王熙凤如何“聪明”,如何“机关算尽”,都不能支撑贾府这座即将倾塌的“大厦”,更不能挽救四大家族乃至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似灯将尽”的历史命运。曲子唱出“一场欢喜忽悲辛”,即是王熙凤一生遭遇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末世”的挽词。
曲子最后唱道:“叹人世,终难定!”这是作者的感叹,作者把王熙凤的悲剧结局和封建家族的没落,归之于人世祸福难定,却是作者局限性地反映。王熙凤正是这一类耍尽阴谋机变,权欲、贪欲极度膨胀的剥削阶级人物。曲子这头两句,用嘲弄的口气,概括了贾府“女霸”王熙凤的为人和结局。
有多少人,像王熙凤那样,生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然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再厉害也堵不住悠悠众口,再聪明也算不过尔虞我诈。人生,糊涂最是难得。有些人,不必看得太清,有些事,不必追究太深。心变简单了,生活就快乐了。
04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寂寞。整首曲以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宝玉之口表现了作者对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好姻缘的否定和批判。
曲子开首两句就以强烈的对比总起,显示了宝玉思念前情的心情。前句中的“金”指宝钗,“玉”指宝玉,后句中的“木”指林黛玉,“石”指宝玉。语意是尽管他人都异口同声称赞宝钗与宝玉如金玉般匹配,强迫他们结合,但当事人宝玉却不以为然,怀念和眷恋的却是他与黛玉的,被他人认为比不上“金玉”的木石前盟。
三、四句仍以对比的手法,分写宝玉对宝钗、黛玉的不同感情与态度。前句中的“高士”本意指品德高尚的人。贾府中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品德高尚,为人温柔敦厚,可以称为“高士”,而宝玉却不以为然,曲中运用“高士”一词指宝钗,语带讽刺意味。”雪“与“薛”同音,既点出宝钗的姓氏,又写出了宝玉与宝钗相处时冰冷的感受。
后句中的“世外仙姝”与“林”均指林黛玉,林黛玉因不能与宝玉结合,最后抑郁而死,“寂寞”一词表现其境遇。前一句中的一个“空”字既描述了宝玉与宝钗结婚后因意志情趣不合的难堪境遇,表现宝玉对宝钗的冷漠,又反衬出宝玉对黛玉终生难忘的眷恋之情。
五、六句是宝玉经历了不幸婚姻后的人生认识。即在未与宝钗成婚前,尽管宝玉也看到他人生活的一些不幸,听到他人对生活的某些抱怨,但他自己对生活和爱情毕竟还存有信心和美好幻想;与宝钗的结婚及婚后生活,打破了他的美梦,因此发出“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的慨叹。
最后两句,表达了宝玉对封建社会造成他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既然封建包办婚姻使宝玉不能与自己所爱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
世人都说金玉良缘,可我只念木石前盟。在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最终也只能错过,怀恋一生。都说爱情最难的是两情相悦,并不相爱的两个人,即使结婚,也不会幸福。身在局中,冷暖自知。纵然举案齐眉,心中也难免杂念丛生。到头来不过是错误一场,终身遗憾。
05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红楼梦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各种缘故最终破灭的故事,林黛玉泪尽而逝。曲子采用先扬后抑两相映衬的手法,表现了遭受封建社会迫害,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者的内心憋痛,不绝如缕地传达出伤感哀怨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串《红楼梦》全书的一条主线。在这套《红楼梦》曲中,作者用《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两只曲子都是围绕着宝、黛、钗之间的婚恋关系来写,以宝玉的口吻,对钗、黛两人加以对照,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终身误》写宝玉在婚后面对宝钗,怀念黛玉,女主角应该是宝钗,因为曲中在两两对照时总是先写宝钗,后写黛玉;《枉凝眉》的女主角则是黛玉无疑,宝玉在对黛玉倾注满腔怜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宝钗的同情。
《终身误》的含义较为显豁,宝玉用满怀惆怅的口吻,鲜明地表达出对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遗憾和惆怅。而《枉凝眉》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词意较为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有时候命运弄人,以最美好的方式相遇,却要以最心碎的方式结束。到头来,追悔、痛苦、遗憾,全都无用,只得一声叹息:终究是错过了!
有人说:上帝给予的馈赠,一早就在暗地里标好了价格。而有些事,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人生海海,遇见已是莫大的幸运,相知相爱更是难能可贵。愿你惜取眼前人,莫道空悲切。
06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黛玉的一生,犹如娇嫩的花朵,在阳光明媚中盛放,在狂风骤雨中衰落。在那个年代,她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感情细腻却易衰易折。
庄子曾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对于逝去的东西,大可不必感怀伤情。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全会走,别挽留,别不舍。人生无常,有时起有时落,心态放平,要来的正确的面对,失去的淡然想开。留痕岁月墨不尽,花落花开总关情。
07
《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临江仙·柳絮》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
《临江仙·柳絮》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如若拿宝玉《南柯子》词中之“莺愁蝶倦”、湘云《如梦令》 词中之“鹃啼燕妒” 这些意象与之相较,则可见在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上,与宝钗这首词是迥然不同的。
词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这样,过渡到词的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
薛宝钗那种一心希望博取主子欢心,争取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行列的人生追求,通过对柳絮直上青云的吟咏,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因而,这首词实际上就是对薛宝钗整个人生观的最深刻的揭示。
燕雀虽小,亦有鸿鹄之志;匹夫虽微,关乎天下兴亡。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总有起伏变化,有时悲,也有时乐。但即使身处低谷,像柳絮一样没有背景,没有靠山,也要向往远方。伯乐总是常有,机会也总是在有准备的人手中。
08
《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是小说人物史湘云所作。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贾宝玉没有写成,却一时兴起,续完贾探春的半阕;薛宝钗嫌众人写的“过于丧败”,便翻案作得意之词。
《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这首词,也是史湘云未来的自况。小说中,史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对于她的幸福,有人可能会触痛伤感,有人可能会羡慕妒忌,这也是很自然的。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关心她终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诩“纤手自拈来”,总是凭某种见面机会以“金麒麟”为信物而凑成的。
第十四回写官客为秦可卿送殡时曾介绍卫若兰是“诸王孙公子”,可见所谓“才貌仙郎”也必须以爵禄门第为先决条件,如史湘云那样的公侯千金不可能单凭才貌选择一个地位卑贱的人作为自己的丈夫。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也十分无可奈何,这正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心态好的人,面对挫折不抱怨,遇到困难不退缩,乐观向上,积极热情,永远充满活力。心态差的人,肚量太小,格局不大,眼界太低,一点小事就苦恼,自信不足,永远哀愁抑郁。心态好了,烦恼就少了,事事皆欢喜,日日是好日。
09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收尾·飞鸟各投林》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飞鸟各投林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另一种说法,与“树倒猢狲散”同义。这首收尾的曲子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
昔日辉煌的贾府,如今没落破败,其中的风云人物,也相继离殇,正所谓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说“欠泪的”是黛玉,“看破的”是惜春,“老来富贵”是李纨,这当然不错;说“为官的,家业凋零”是湘云,“富贵的,金银散尽”是宝钗,就难令人信服。
《护官符》中贾、史、王、薛,哪一家不是“为官的”、“富贵的”?他们后来“一损俱损”,哪一家不是“家业凋零”、“金银散尽”?脂批说这两句“先总宁荣”(四大家族的代表),这就确切得多。
再比如把“欲知命短问前生”分派给元春,把“欠命的,命已还”分派给迎春,也说不出多大理由,因为十二钗中命短的不只是元春,她的前生我们也不知道,而小说中只说贾家欠孙家的钱,没有说迎春欠孙绍祖的命,怎么要她还命呢?
倒是王熙凤,现世就欠了不少人命,只是要她来还,一条命也还不清呢!如果用因果报应的话来说,她的下场不也是“冤冤相报”吗?总之,我们不应拘泥于一句一人,把文义说死,这对理解这首曲子的意义没有实在的好处。
人的一生,赤条条的来,赤裸裸的去,看繁华落尽,终是过往云烟。有些人奋斗一生,却在最该享受的年纪丢了性命,有些人算计一生,最终也抵不过无常的命运。还不如认真过好每个朝朝暮暮,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羡慕的人,如此,便不枉此生。
曹公说,红楼“大旨谈情”,红楼的梦里是一场情天恨海。世间之人,一个个都是情种,只是有真情和妄情,人情和欲情。正如宝玉在东府神游幻境所见的那句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于《红楼梦》中的情天恨海,写故事的人依旧是放不下的,人生难免会有耿耿于怀。尽管故事的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梦;故事的结束,也告诉我们终究是一场空。但那更多的,是作者的痴想和向往。就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一样。
张爱玲说:“时代是这么的沉重,不容我们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还有一句话说:“懂得了太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人生最无可奈何的真相。大彻大悟或许太奢侈了,可总算还能够把人生所历的所有苦痛哀乐,当作更通透一些的粮食。
红楼的故事依旧是空蒙的,那是一种梦后的醒,痛后的悟。于是我们就还可以抱着一份希望:“所有的苦都不会白受,所有的泪都不会白流,所有的不堪都自有落场……”但愿我们一切的一切,都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