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绒线胡同:名家辈出,第一家“四川饭店”曾开在这里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在京城,有这样一条胡同:它位于繁华的西单商业区附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拥有北京最早的普通中学,培养了梁思成、杨振宁、邓稼先等杰出人才;在这条胡同中还有一家声名显赫的传奇饭店。
它就是——西绒线胡同,一个名家辈出的传奇胡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绒线,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01.历史悠久,曹雪芹曾在此讲学
西绒线胡同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为东西走向。它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818米,属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管辖, 明代称绒线胡同。
1913年北新华街辟建后,将其东的板桥与张相公庙并入,仍沿旧称。
1965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称东、西绒线胡同,此段在西,故名西绒线胡同。
北侧的四川饭店是北京最早经营川菜的饭庄,原为清公府,即康熙帝二十四子誠亲王之后溥霱府第,府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今保存完好。
绒线胡同内曾有一所供八旗子弟读书的的地方:右翼宗学。
右翼宗学设立之初是在西单的石虎胡同,那所房子在明朝时为常州会馆,后来是太师周延儒的故府,清朝之后是吴三桂之子额驸(俗称驸马)吴应熊的赐第。
康熙十三年四月,吴三桂起兵叛清,吴应熊不久“赐死”,此府成为右翼官房。
雍正二年,右翼宗学在此设立了,乾隆二十一年左右,右翼宗学从这里迁往绒线胡同。
曹雪芹家少年时因父亲被控贪污,全家从南京迁往北京领罪。
成年后不久,曹雪芹因生计所迫,曾到这所绒线胡同的右翼宗学做过短期的教习(也就是教员),但不久就因生性孤傲愤而辞职,回到了北京西山卧佛寺附近的正白旗,在那里写下了《红楼梦》。
02.人才辈出的北京三十一中学
在西绒线胡同东口路北是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874年由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的崇德学堂。
崇德学堂于1897年一度停办,1903年在虎坊桥中华圣公会内复校,1908年迁入绒线胡同筹建,并于1911年10月28日正式开学,是西城区乃至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学。
崇德学堂(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前身)是北京最早的普通中学,培养了许多蜚声中外的杰出人物。如:梁思成、杨振宁、邓稼先等。
1933年夏末初秋,崇德中学迎来了新一批学生,其中就有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1年,杨振宁教授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第一个回来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崇德学堂旧影
崇德中学培养的学生中还有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我国大地测量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方俊、世界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有机化学家高振衡、地球物理学家秦馨菱、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数学家关肇直等七位中科院院士。连同杨振宁、邓稼先,崇德中学共培养了九位中科院院士。
除此之外,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话剧表演艺术家林连昆、词作家凯传、画家丁午,体育活动家、原北京体育学院院长、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主席马启伟,全国第一个横渡琼州海峡的游泳运动员、第一个成功横渡渤海海峡、创造世界纪录的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原国家足球队队员张坤岳、体育播音员宋世雄、骨科专家冯传汉、特型演员刘锡田等,驻芬兰大使王廉,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英国大百科全书翻译庄守经、北大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林胜利、在德国分别获得工程和医学博士的赵政康、赵政川兄弟,曾任人民医院院长的冯传汉、黄萃庭,著名摄影家廖增益、国际知名电机专家廖增武,以及廖增琪兄弟三人,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江平、书法家林信成、漫画家孙以增、围棋选手张文东、著名电影演员张光北、丛珊等都曾在该校就读。
△如今的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不仅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也有许多教师在各自的工作中创造了突出的业绩。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学校成立了由毛浦森老师负责的地震小组。他连续三年用接受震前电磁(波)辐射监测地震的方法,多次接收到震前信息,并目测出大致方位。此成果他写成论文,发表在1986年第一期《地震学报》上。他还引进计算机技术,设计“接受震前电磁辐射智能化纪录仪”。1990年10月国家专利局通过了此项专利申请。毛浦森的名字被选入1992年5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发明家大辞典》。
03.西绒线胡同51号——霱公府
西绒线胡同51号,与周围水灰色的民房四合院不同,它是个朱门碧户的深宅大院。这里原是康熙皇帝第24子諴亲王之后溥霱(yù)的宅邸,光绪年间被封为“勋贝子府”,又被称为“霱(yù)公府”。1989年8月,“霱公府”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霱公府起初是一个贝勒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爱新觉罗·杜度后人获赐的府邸。爱新觉罗·杜度在与明在蓟辽的军队鏖战多年中病逝,其子在入关之后被赐予该处当做府邸,时人称杜度贝勒府。同治八年(1869年),康熙第二十四子诚亲王的曾孙绵勋迁居到此地,后其曾孙溥霱世袭此处宅院,故称霱(yù)公府。
1924年,溥霱家道中落,整座院子被卖给当时金城银行的老板周作民。
周作民是著名银行家,近代金融奇才,创办了“金城银行”。
解放后,该寓所曾一度作为中央部委的办公场所。
△店名是周恩来总理定的,匾额是郭沫若题的字
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在这里开办了四川饭店。起初,四川饭店不对外开放,60年代中期还一度停止了营业,直到1973年重新开张,改名“成都饭庄”,才开始向散客提供餐饮服务。
一位在这儿吃过饭的街坊,数十年后都难忘这里的美味:
“担担面,清汤面,上面浇一层猪肉臊子;抄手皮薄馅大,分红油和清汤两种;油炸糍粑颜色金黄,吃时加上一满匙绵白糖;包子是冬菜猪肉馅的,一口咬下去咸中带甜……至今京城的‘四川小吃’超过当年四川饭店的,没有。”
—— 汪朗《别了,四川饭店》
改革开放后,四川饭店也融入了市场化大潮,总店从西绒线胡同的老宅里迁出,北京城里也开起了多家分店。
△位于新街口的四川饭店招牌
1996年起,四川饭店迁往恭王府,并在北京开设了多家分店,2010年迁往新街口。
停留在传说里的美味佳肴,走向人们的日常餐桌。
△许多光顾过四川饭店的政要合影,至今还悬挂在北京四川饭店的各个分店里
四川饭店身上曾经神秘的色彩,逐渐褪去。
只有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默默地记录着这家传奇饭馆曾经的辉煌岁月,令怀旧者遐思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