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乡镇宁城中,寻找明代古城墙、钟鼓楼
说起镇宁,你可能不知道,要说黄果树,估计没人会不知道,对了,镇宁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果树在的地方,属安顺市。
不知道镇宁的原因或许和我的一样的简单,两次到过黄果树,四次路过镇宁城,却从未在镇宁城停留过,直到这一次。
镇宁城看起来很不错的,现代也整洁,而且这里完全感受不到地无三里平的局促,不过我并不是去展示镇宁的新面貌,而是去寻找一下镇宁的明代古城墙。
按照地图导航来到目的地,远远的看到一个城门洞。
但这里并不是镇宁的古城墙,而是钟鼓楼。这里一个山坡顶,往南往北都是下坡,分别是镇宁古城的南街和北街,所以这里是镇宁古城的中心制高点。
现在这里仅是遗址了,原本墙上有楼的,据称原叫瞻云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叠石为台建楼,其上重檐三叠,下辟四门以通往来,上置钟鼓一节晨昏”。当时钟鼓楼可是镇宁城中的高楼大厦了,又因为地处城中制高点,因此远看起来十分高大秀丽,被誉为清代镇宁八景之一。
据传有个笑话不知是真是假:一个四川人和一个镇宁人斗嘴比哪里最高,四川人说“四川有个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镇宁人说:“镇宁有个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把四川人说得无言以对。虽然钟鼓楼远没有峨眉山高,但贵州多云雨,因此山上的钟鼓楼常处于云雾之中,这当然是个笑话,斗不斗高无所谓,斗的是嘴。
原以为是个门洞,进来看其实如介绍所说的,两边筑台,上建高楼,这确实是石头砌起来的两个高台,只是两边各有一个石拱相连,远看起来就像城门。但是按照介绍来说,“下辟四门以通往来”,这里却只见南北两面的门,东街西街并未在这里交会,不知是何缘故。
钟鼓楼于清同治年间毁于苗族起义战火,宣统年间重建,1919年又毁于火患,据说是一个被官府惩办的妖道泄愤放火烧毁的。
钟鼓楼既然处于城中心,当然不会是城墙,那镇宁城墙又在哪里呢?经钟鼓楼边当地人指引,来到南街末端镇宁县粮食局,说是这里有一段保留最长的古城墙。
总算找到了,古城墙现在是粮食局的一部分围墙,要不是有一块文物保护碑,到了面前也不知道。
镇宁古城墙最早是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的纳吉堡,后更名为“安庄”,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安庄指挥使陆秉奉命开建安庄卫,加筑安庄卫城,辟四门:东曰朝阳、西曰镇夷、南曰永清、北曰迎恩,并建钟鼓楼,时名瞻云楼,重檐三叠,下关四门,以通往来。
开始的安庄卫城仅为夯土城墙,后开采山石砌筑城墙,卫城周长3500米。
经粮食局人员指引,来到局内一房屋前巷道,这里可以更靠近一些古城墙。
可惜保留下来的古城墙和后期建筑交杂在一起,很难看出城墙完整的样子。
明后期一系列的战乱,安庄卫接连遭遇战火,损毁较多,从最初的共七百八十丈缩减为四百八十丈。
应该来说,曾经很多的县以上城池以前都是有一个城墙,不过再再再后来的日子,推陈出新的大动作让很多国内的古城墙遭遇了团灭,能够保留下来的真是凤毛麟角了。镇宁明代城墙只看介绍说现存墙体约460米,本以为460还是比较完整也足有观赏性了,但现在才知道,这460米是多段的总和,我看到的这一段应该是最长的了。
600多年前的古城墙转眼到了我的眼前已是依稀难辨,在历史的长河中,什么都是转瞬即逝,但这并不是一种悲哀,他们的意义也就在于曾经存在过,忽然觉得这也像极了我的镇宁之行,匆匆而简单,但这也不正是我有限的历程中短暂而也会留下记忆的一段吗,走走看看,何悔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