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女神陈果:从“万人迷”到被万人炮轰,只用了“耄耋”二字
“对不起,针对我个人因混淆‘耄耋’二字读音的问题,在此做出反省。”
这是一条来自一位复旦的思修老师陈果的道歉。
可对于陈果的道歉,大众非但不买账,还愤懑四起,直言其只是个骗子老师罢了。
那么陈果又是谁?又做了什么?为何能够作为央视的特邀嘉宾,但又被大众连环炮轰?
图片来源网络
陈式“鸡汤文学”
“那是我们老师,她叫陈果。”
2018年,借助短视频的风潮,正在复旦就职的一名老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红人。
各个视频下随处可见来自复旦学生的热血留言。
陈果
“那是我们学校的网红老师,人美讲课又好。”
伴随着视频热度的高涨不下,这位来自高等学府的老师也走入大众视线。
陈果,复旦大学马克思学院的一名思修老师。
作为一门内容枯燥的思修课程老师,陈果的走红也是让人好奇。
思修全名叫做《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因其多以创造价值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遵守社会公德等宏观内容为主,所以思修便成了众多大学生“排斥”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逃课率更是达到上乘。
但陈果的思修课不同,不仅逃课率极低,甚至节节课人数爆满的情况也是多有发生。
陈果的“与众不同”使其成为了学生的追捧对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果上课不如其他思修老师那般,因为是宏观枯燥的内容,所以大多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沿用了不知道有多老套的PPT,对着PPT便开始了“自念自听”的授课模式,枯燥乏味,没有任何积极性。
陈果则不同。
陈果有着洒脱的大波浪、鲜艳的大红唇,穿着艳丽,从视觉上与以往一身素气的思修老师便有所不同,这样的“眼前一亮”固然是增添了不少“新鲜感”。
但最重要的还是陈果的讲课方式。
陈果
陈果言辞幽默、面带笑容、言谈举止之间并未将自己当做一名老师从而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聊诗词歌赋、聊明星八卦、两性情感,让原本“死板”的思修课“焕然一新”。
她将极其晦涩的知识用巧妙的语言进行“趣味解读”,三尺讲台上的妙语连珠,让陈果赢得了不少学生的掌声。
一时间,陈果成了复旦大学讲堂的名人。
从稀稀拉拉的坐课率到高朋满座、人山人海,陈果成为了马克思学院的“知名老师”。
陈果
随着陈果名气的扩大,不少其他学院的学生也慕名前来听讲陈果的课程。
为了彰显自己思修老师的“与众不同”,不少学生偷偷录下陈果为学生“解读人生”的样子发到网上,这才有了后来的‘复旦心灵导师陈果”红遍网络的信息。
凭借艳丽的外表、令人发省的言论、985名校高学府的头衔,陈果成为了网络红人。
有网友表示:“如果我大学第一堂课是陈果讲的,也许我的人生会不一样。”
陈果的走红,让人对其本人的学历素养更加好奇。
陈果
1981年,陈果出生于上海,在高阶知识分子的家庭氛围下,从小耳濡目染的陈果在学习方面很是优秀,从小就读取了大量书籍,涉猎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
学习路上一路优秀的陈果,顺利的考入了复旦大学,选择了最感兴趣的哲学专业,开启了本硕连读的学习路程,研究西方哲学,后来又在博士阶段深入学习了基督教的哲学专业。从专业造诣上,陈果的经历只能用“优秀”来形容。
从小思维活跃的陈果虽然学习的是哲学专业,但她总能在枯燥中寻找到趣味,这大概也是后来在上思修课受到学生追捧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气日渐上升的陈果,发表的不少“清醒”言论不仅受到了不少大学生追捧,也受到了其他年龄层次人群的关注。
她也因此收到了来自央视节目的邀请书。
本以为借助央视的节目平台,陈果能够为当代学生带来“醍醐灌顶”的讲述,却没想到断送了自己的“网红生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别再说自己是老师了,字儿都能读错。”
“复旦老师的水平就这?大概是成为网红飘了吧。”
各种阴阳怪气引人不适的谩骂席卷陈果的社交平台。
一时间引起极大关注。
本受人们追捧的名校老师又是为何突然遭致漫天的谩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在《开讲啦》的节目中,陈果在讲述人生道理举例时,将“耄耋”念成了“毛至”,且并未察觉,依旧“自信的”侃侃而谈。直到节目结束也并未知晓。
第二天迎接陈果的便是无边的谩骂。
甚至有网友借机扒出了以往学生拍摄陈果的上课画面,对其大批特批,从穿着,到言论,丝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讨论的议论点。
“老师,你上热搜了。”
学生的提醒,让陈果也是一惊,面对四面夹击“不堪入眼”的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果决定以道歉的形式平息。
“对不起,针对我个人因混淆‘耄耋’二字读音的问题,在此做出反省。”
然大众并不打算放过她,甚至讲起了更难听的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来自名校老师,只是读错发音的错误,而且当事人已经做出道歉,为何反倒网民的谩骂更加汹涌?
陈果
原来,针对陈果读错发音只是导火索罢了,真正的原因另有其它。
自从陈果因“清醒言论”走红以来,有人追捧,便有人吐槽。
针对陈果爆出的不少金句都予以吐槽并加以贬低。
诸如陈果曾告诫学生:
“凭着自己的努力,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做特定的事情,不盲目求快,不贪多,不紧不慢,一步步许给自己一个未来。”
陈果
有网友驳斥:别不紧不慢了,进入社会,你就会发现,这些话听听就行了。”
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将陈果的“金句”称为“毒鸡汤”。
“初听觉得神奇,再听觉得有道理,复听觉得是毒鸡汤。”
偏激网友表示陈果的话也就适合还在象牙塔生活的大学生听听,陈果的话没有一点信服力,她是学哲学的,一名思修老师,她只是把自己所想象的、所以为的美好呈现在了大众面前,把道听途说的经历添补一点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出来。
这样的陈氏鸡汤听多了,会让我们严重脱离实际的生活,站在哲学高处幻想生活。
除此之外,陈果遭到抵制的原因更是因其“网络红人老师的头衔。
学术讲堂与“空洞”文学的碰撞
随着短视频的快速更迭,学术知识披上了“新潮”外衣,流转于各大知识平台。
“人生名言”与互联网的碰撞擦出了不少火花。
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带有学术知识头衔的人民教师。
陈果
陈果的走红并非是这其中的首例,只是以往同样是借助频爆金句蹿红网络的人民教师的最终去向,让大众对于陈果有了更深一层的敌意。
以往走红的老师又是做了什么,让陈果仅因读错发音便遭到了四面围攻的污言秽语?
与陈果一样,同为名校老师,同为课堂频爆金句,曾经爆火网络的北大老师于丹,因为突然地蹿红,深陷名利无法自拔,最后遭到北大学子怒斥下台的下场。
于丹
于丹又是经历了什么?
当时的于丹同陈果一样,因为其“风格迥异”的教学方式、独到的个人讲解得到了北大学子的追捧。
同样的“传播套路”让于丹火遍网络。
名校学府的头衔、趣味传播的教学方式,于丹获得了“网络红人老师”的名号。
于丹将《论语》《庄子》等晦涩难懂的古文,按照自己的解读方式,将其改变成通俗易懂的风格,被大众普遍接受,一时间,于丹被尊为“国学大师”的称号,成为了发扬国学的代言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丹通过解读古书,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撰写古籍中对大众心灵的慰藉,帮助大众从书中获取精神力量。
于丹的解读火了。
她的书一度远销海外,甚至成为了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的亚军。
很显然,于丹从一位传道解惑的老师变成了一位金钱缠身的商人。
利用自己的解读所创造的“鸡汤文”赚取大量钱财。
利用自己凭借为学生讲解人生道理的名气成为了贩卖“道理”的暴利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火了半边天的于丹开始到处开展讲座、参加节目,加上“北大学者”“当代国学文化代言人”的称号,于丹从最开始为学生的人生疑惑讲解“文学”到后来为了金钱讲解“文学”,于丹花费了不过两年的时间。
金钱、地位让于丹逐渐不满足,也是后来遭到学生抵制的重要原因。
“最初为我们传授解惑的老师不见了,如今只是一位浑身充满铜臭味的商人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于丹被北大学子怒斥下台一事结束了网络“鸡汤文学”老师于丹的就业生涯。
也正是因为于丹的前车之鉴,导致不少网友对陈果产生了排斥。
陈果更是被冠上了“小于丹”的称呼。
所以从最开始陈果爆火开始,针对陈果蹿红的言论便是冰火两重天。
“快餐文化”也成了陈果这样哲学老师背后鸡汤文学的代名词。
鸡汤文学又是为何爆红?到底是人生哲言还是假大空?
人生哲理vs毒鸡汤
鸡汤,百度解释,是一种补虚的补品。心灵鸡汤,顾名思义,便是弥补心灵创伤的补品,弥补精神上的空虚。
早期的“心灵鸡汤”多来源于书籍,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一类,刊登的一些心灵鸡汤的段子,再后来就是通过短捷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些哲理和道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上最牛的心灵鸡汤要数美国产出的《心灵鸡汤》一书,这本书曾经称霸了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书榜榜首十年之久,其中的“精神慰藉”感染了上千人,这本书的作者马克.汉森也凭借这本书一跃跻身富豪序列。
心灵鸡汤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更像是一场“精神救赎”。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快节奏”是当下生活的常态。
忙碌的学习、忙碌的通勤、忙碌的工作、忙碌的处理人际关系,人仿佛像个连轴转的机器,慢慢地开始“疲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生活的重担又不允许自己产生疲态的想法,但又一时找不到缓解疲态的通风口,“心灵鸡汤”的出现便让人们有了一丝慰藉。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态,然后便是间接性踌躇满志,最后是持续性混吃等死。”
一则简单的三段式言论引来的是众人接连发出“这不就是我?”的惊呼。
人生哲理披着“心灵鸡汤”的包装外衣与大众面世。
从段子到故事,从故事到短视频,借助互联网快车发展的“心灵鸡汤”浸染人们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迷茫的年轻人、落寞的中年人、渴望咸鱼翻身的人,每当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同时也夹杂着对未来的恐惧和害怕,因为心中有期望所以担心未来的自己会让自己失望,进而陷入无休止的纠结情绪当中,甚至会迷失方向。
这个时候的自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迷茫、困顿,本能的会去寻找心灵的寄托,即使是身边朋友的一句安慰,父母的一句忠告,对其来说都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大量的鸡汤文章、视频纷纷出现,其中不乏早期文人的忠言忠语,但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经历进行的加工言论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灵鸡汤有用吗?
答案是必定的,但它值得多看吗,个人有个人的见解。
当人顶着巨大压力,喘不过气急需满血复活时,心灵鸡汤的慰藉便发挥其最大功效:
踌躇满志,立志翻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天再遇困苦时,失去动力,再度陷入压力,之后再借助心灵鸡汤的“功效”充满斗志,就这样来回循环,陷入死角。
有网友表示:“我现在只会偶尔看看鸡汤,刚开始会让我觉得满血复活,但后来慢慢发现这些鸡汤没有任何用处,看多了也就厌倦了,都是一个套路而已。”
正是因为套路漫天,引来了大众的厌恶:“只是假大空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现商机的相关视频平台,以视频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大量发布“鸡汤言论”赚取流量,导致平台“鸡汤式安抚”言论四起,有哲理的,讲空话的,可谓是鱼龙混杂,让本就快节奏的人们变得更加焦虑。
慢慢地,这样的文学便引来了排斥,哲理不再是哲理,而是单纯的‘鸡汤式填充文学”,甚至被人冠上了“毒鸡汤”的名号,以表厌弃。
为何又从“心灵鸡汤”过度到了“毒鸡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毒鸡汤,解释为含有消极暗示的网络文章。
多以“哲理性”文章形势出现。
诸如“阅读五分钟,改变你的一生”
“人这一生不得不学的20句箴言”
以暗示性的字眼诱导读者点开文章进行浏览,虽阐述事实可引“共情”,但这类文章有个“致命”的缺点。
只提出问题但并未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旦大众陷入精神的消靡,便会立马选择去“吸食”鸡汤,每遇问题就都会去选择鸡汤,后来会发现吸食鸡汤的次数越来越多,就像毒品一样,刚开始上瘾,虽然能够得到暂时的缓解,得到间接性的踌躇满志,但最后会让人痛苦,因为与实际并未相符。
这就像是一场慢性病,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被扼杀在精神的深渊当中。
“心灵鸡汤是给你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心灵的毒鸡汤会告诉你什么叫做现实。”
这也是为何现在很多人抵制所谓“鸡汤文学”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如陈果告诉学生的那样:“凭着自己的努力,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做特定的事情,不盲目求快,不贪多,不紧不慢,一步步许给自己一个未来”
看起来鸡汤治愈的文学却遭到了一些网友的反驳,
“不紧不慢,就赶不上人家了。”
“成年人的世界会告诉你,努力也不一定有个结果,努力也不定比得上人家家里有人脉。”
“鸡汤文学少看为好。”
由于看过鸡汤文学并未发挥其最大价值,加上现在鸡汤式文学圈层的“粗制滥造”,也便被人统一看成“假大空”的论调,遭人鄙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相关资料显示,喜欢鸡汤文学的年龄层占比多存在于大学生行列,因其涉世未深,容易感动,容易触动,始终生活在金字塔中,所以一旦有诸如心灵鸡汤式的文学灌溉,便会产生如获珍宝的快感。
而在职场中,很多人对于鸡汤文学的态度都是戏谑有加:珍爱生命,远离鸡汤。
职场打工人与学生看法的“两种极端”也就可以解释,为何陈果蹿红之际,对于陈果的发言,网友的评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那么,陈果的言论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吗?陈果的道歉换不来大众的原谅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陈果遭到无边谩骂的局面,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反正我是平头老百姓一个,我只知道这个人能被大众喜欢,就证明她有本事,反过来对一个人吹毛求疵,一定是小肚鸡肠的人,每个人观点都不同,同样的话你吸收不到,不代表别人也吸收不了。”
这是在陈果事件下的一条高赞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鸡汤文学的发明,本就是为了弥补心灵的慰藉,虽然现在鸡汤式文学市场下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依旧有触动人心的“文学言论”。
陈果曾经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过有关于“成熟的意义”。
她表示,成熟并非是八面玲珑,世故圆滑,成熟无关年龄,也不是老,老是关于生理层面的,是现象界的,而成熟是关于心理层面的,是精神界的。
真正成熟的领会,就像一束光,不仅滋润自己生命的舒展,而且谁若接近TA,就是接近光。
陈果的言论激励了一批正处于迷茫的中年阶层。
陈果
这个时候对于陈果的言论没有用处的看法要一票否决吗?显然是否定的。
此外,有偏激化的网友针对陈果的言论“片面式的归结为假大空”仍旧有失偏颇。
首先,一节思修课的课程长达几十分钟,而大众所看到的视频也仅有几分钟甚至只是几句话。
离开整体语境去主观感受陈果的言论,可能会产生歧义,也就造成了有人支持,有人反感的局面。
陈果
除此之外,陈果所教授的对象正是一群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的新青年,向这群代表着未来希望的年轻人分享一些理想化的理念,并未有不得体的地方。
大学时代正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陈果的“文学言论”从思想上引导教育他们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善良勇敢、富有责任心的未来青年,又何错之有?
如果认为陈果的言论依旧假大空,那便可像抛弃“毒鸡汤”言论那般,不再关注即可。
虽然针对陈果的言论存在争端,但依旧不可否认,她的言论为一定人群带去了力量。
陈果
所以,因为发音出错而道歉的陈果并非不可原谅,人非圣贤,不可能不犯错,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发展。
随着事件的慢慢淡化,遭到网友围攻夹击的陈果也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此时的陈果没有了网络红人的光环,有的只是作为一名思修老师的文人气。
陈果依旧笑容满面,幽默的风格依在,每天为学生传道解惑,讲解心中的人生道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果并未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在校的师生也并未对陈果有额外的敌意,依旧尊称其为“心灵导师”。
陈果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与世无争的分享着自己的“心灵鸡汤”。无关于他人是否认可,无关于他人是否喜欢,只做自己。
当下的鸡汤式文学市场各式各态,众口难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生哲理虽被披上了“鸡汤”外衣,但能够给予及时帮助的又未尝不是“好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