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大地道小吃,第一个Biangbiang面就开始考验我的智商了
每回想起西安,我都会想到那粗狂豪爽的秦腔以及西安一绝——面食。西安的Biángbiang面面、岐山臊子面、腊汁肉夹馍、灌汤包子、胡辣汤、镜糕、黄桂柿子饼、炒凉粉、银耳红枣梨汤、西安凉皮是西安十大地道小吃,就算没有去过西安本地,那碗西安凉皮总算是吃过的。
1、「Biangbiang面 」 BIANG BIANG MIAN
最地道理由:面Q味香,凸显陕西人精神。
Biangbiang面以其"biang"字笔画繁杂而闻名,字究竟有多难写,看图片就知道了。Biangbiang面通常是由手工擀成的长、宽、厚状面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指的就是它。而Biangbiang面的吃法,则以放油泼辣子最香。
哪里吃:Biangbiang面东一路旗舰店
2、「岐山臊子面 」 QI SHAN SAO ZI MIAN
最地道理由:酸辣香爽,面薄而筋道。
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你吃的时候会感觉汤味酸辣,筋韧爽口。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柔韧兼而有之,是民间传统的面食佳品。制作时用大肉"臊子"加豆腐、黄花、木耳、海带及鲜味的底菜、漂菜,烹汤浇面而成。
哪里吃:老刘家、老米家、永明岐山面
3、「腊汁肉夹馍」 LA ZHI ROU JIA MO
最地道理由:肉馍巧妙组合,滋味极美。
肉夹馍起源于战国,有中式汉堡美誉。实际上它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的赞誉。
哪里吃:樊记腊汁肉夹馍、王舵腊汁肉
4、「灌汤包子 」 GUAN TANG BAO ZI
最地道理由:牛羊肉馅香而实,汤鲜味美。
很多一说到灌汤包子可能会想到上海的小笼包,但是西安的灌汤包必须拥有姓名!做灌汤包有一个小小的秘诀:这汤本已在馅里面,只不过是在包之前把肉冻放在馅中,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肉冻化开而不漏。真佩服发明灌汤包的大厨,连物理知识都用上了。灌汤包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笼屉,这全看大师傅的手艺了。地道的灌汤包为清真食品,一般为牛、羊肉馅。
哪里吃:贾三灌汤包
5、「胡辣汤 」 HU LA TANG
最地道理由:胡辣西北口味。
牛肉丸肉丸胡辣汤,是西安回族人的清真食品。西安回族人在汉民聚集的地方想要从事饮食业又要出众,就只能在调料上下功夫,故此摒弃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适应的咸味来映衬羊肉汤、牛肉汤的香味,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减轻,用更大气的牛肉丸子,更有口感更实在。辅料增多,下辅料的时间次序也不同。现在的西安人把肉丸胡辣汤也作为一种早餐。
哪里吃:老刘家胡辣汤
6、「镜糕」 JING GAO
最地道理由:随车行走的流动美食。
当你走街串巷,就会看到这道甜点小食。镜糕厚约3米,白白嫩嫩,因其外形若小圆镜,故名为"镜糕"。镜糕的材料及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把糯米粉装入直径约六厘米大小的笼里蒸制而成,仅几分钟即可蒸熟。吃时,用竹签扎一块,蘸一点白糖、芝麻或其他佐料,咬一口,绵软香甜,既好看又好吃。很江西地区吃的红豆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哪里吃:回民街
7、「黄桂柿子饼 」 HUANG GUI SHI ZI BING
最地道理由:临潼特产,陕西一绝。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二集中,雷佳音饰演的楼小敬从牢里出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吃火晶柿子。我们现在说的黄桂柿子饼便是以临潼特产"火晶柿子"和特粉搀和作皮,再配以黄桂、玫瑰、桃仁、白糖、冰糖、青红丝、上等板油搅拌作馅,用木炭火架起整锅烘烤而成,表面呈金黄色,吃在嘴里,绵软香甜,是每年秋冬季节时令佳品。
哪里吃:伊古斋黄桂柿子饼
8、「炒凉粉」 CHAO LIANG PEN
最地道理由:活色生香的西安草根美食。
炒凉粉是一道很有名的西北小吃,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有诗称赞:"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凉粉种类繁多,用豆类、米类或山芋的淀粉等,加适量水稀释成糊,煮熟后冷凝成块,俗称"凉粉"。
哪里吃:土门常姐涮牛肚、春发生饭店
9、「银耳红枣梨汤 」 YIN ER HONG ZAO LI TANG
最地道理由:西安经典秋季小食。
俗话说"食梨防燥最宜秋",梨可用于热病津伤、消渴治疗。而这道西安经典小食之一的冰糖银耳枣梨汤,是用上好的陕北大枣、冰糖和应季的水梨一起熬制完成的,非常的香甜,还可以祛除痰热、滋阴润肺、养颜补血、养胃生津。走在街头,不妨来杯银耳红枣梨汤,品尝其中的清甜滋味。
哪里吃:西安回坊
10、「西安凉皮 」 Xi'AN LIANG PI
最地道理由:口味独特,酸辣可口。
凉皮又称"酿皮子",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味酸、辣,凉爽可口,宜于夏天食用。
哪里吃:魏家凉皮、云老四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