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篇章—党锢之祸
今天这回书我们讲一下党锢之祸。
那要说这个事,还得从我们上回书说的桓帝临朝讲起。因为这个事情的本质还是朝堂之上两个既得利益群体的斗争。是哪两个群体呢,士族势力和宦官势力。
这梁冀倒台之后啊,朝廷就连根拔起了他的力量,一下子整肃了三百多人。这一下整个朝堂都基本上空了,很多职位没人,这宦官势力是最大的立功者,所以啊这既得利益肯定优先宦官势力,凡是能沾亲带故的都能提携,那是鸡犬升天。但是这宦官势力呢,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普遍文化水平真不怎么样,所以这关键位置上的治国安邦的人才还得用这读书人,那个时代读得起书而且把书读好的都是谁,士族。古语有云传于财帛不如传之后世诗书,就是说你传给儿孙钱财不如传给儿孙几卷书,有人说啦那我有钱可以买啊。对不起,有钱没处买去,因为啊这汉朝虽然是发明了纸张,但是很贵,更加上这自古传下来的书它都是刻在竹子上的,有个成语叫罄竹难书,就说这罪恶砍伐掉这罄南山全部的竹子,都写不完他的罪行。所以这诗书在古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记录在竹简上的,而这传授知识的人更少。所以才产生了求学,你说这就算你运气好,能搞点书看,但是没人指点,别说读懂理解意思了,能把字认识全你已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了,所以这刘备公孙瓒才会背着粮食去求学成为同学。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意思,诗书礼仪之家基本上都是士族,书香门第通过传承和教授弟子又称成门生故吏。然后是相互举荐,相互推举做官,形成了庞大的一股势力,士族集团。士族集团从未真正的消亡,尤其是在隋唐科举制诞生之前,更是无比强大,成为各个王朝的中流砥柱,你无论是谁当权,你都离不开士族力量给你办事,甚至当权者本人或者皇帝都是最大的士族转换过去的。甚至王朝消亡了,那些懂得独善其身的士族依然健康的存在,而有的替代了别人,有的被别人所替代。
所以啊,朝廷就有新的士族和宦官势力构成。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两派人是相互看不顺眼。宦官势力呢,行事往往比较直接,多有不法行为,这就严重让读书人感觉侮辱了礼义廉耻,羞于他们为伍,看不起他们,而且总抓着他们把柄不断进行打击。反过来了这宦官势力就觉得你们这些读书人就是做婊子还立牌坊,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们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是打击我们想拿走权力罢了。
于是这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具代表性的有两次,一个是桓帝在位时期的以李膺为首的斗争,一个是桓帝新亡,灵帝继任以太傅陈藩,大将军窦武为首的斗争。
我们先说说这李膺,这有才能的人都喜欢实现自我价值,李膺这样的治世之能臣岂能没有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李膺呢,祖父曾经任职太尉,这东汉不设丞相,以三公代之,这三公就是群臣之首。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是三公之首。李膺的父亲是赵国国相,相当于郡守,也是两千旦的大员。这汉朝经过七国之乱,诸侯国官员的任命权力收归中央了,这诸侯国赵国的国相就类似于一个郡的郡守,总领军政,这诸侯王你就负责吃喝玩乐就行了。郡国内的行政军事等事务朝廷委派国相帮你管理。李膺出身于这样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身上难免是有傲气的,总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讲道理说出身于这样的家族,你说安安逸逸一辈子,做个两千旦的大员,也就行了,但是我们李膺同学这么努力,脚步根本停不下来啊,是一定还要在史书上留下那么一笔,事实也证明,我们李膺同学也确实做到了。
李膺在担任河南尹的任职期内,有一个叫张成的人,是宦官党羽,这人平时和宫中宦官交往比较密切,有一次打听到皇帝要大赦天下了。于是就为了炫耀,就给大家说你们可以尽情做非法的事情,因为啊,皇帝马上就要大赦天下了,这张成的儿子还嚣张的杀了人。这李膺同学一听这事,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把张成之子抓了起来。判了死刑,结果还没等执行,那边皇帝的大赦令真的下达了下来,但是李膺是义愤填膺,还是杀了张成之子。这下事闹大了,按照法律将,李膺确实应该放人的,但是老百姓是无不拍手称快,然而等消息传到宫中,却让宦官和皇帝大为不满。
后来李膺调任司隶校尉,前文书中我们讲到,这司隶校尉是一个显要官职,能与三公九卿平起平坐。但是这官职主要是看是否得到皇帝的支持,如果得到了皇帝的支持,那权势相当大,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反而比较危险,因为干的全是得罪人的活。这次李膺在任上同样是致力于打击各种邪恶势力,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叫张朔犯了事,听说李膺要抓他,很害怕的跑到哥哥家。这李膺呢,是直接带人冲进张让家抓人,张朔就藏到这墙的夹缝中,还是被李膺给抓回来了, 然后是就地正法。这把张让气坏了,于是张让就跑到桓帝面前告状,桓帝就把李膺叫过来,然他们当庭对质,李膺是当庭辩驳,慷慨陈词,辨析义理,皇帝都被说服了。回头对张让说:你弟弟自己作恶,这事也和人家李元礼没多大关系啦。张让十分郁闷,宦官势力收敛了一些。
然而王朝之末,各种顽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集团指使人诬告李膺等人笼络太学生,交结门徒,互相联系,结成朋党,毁谤朝政,败坏风俗。在宦官煽动下,桓帝大为震怒,下令布告天下,逮捕党人,除李膺被捕外,还牵连了200余人。这李膺也很鸡贼,招供出的人夹杂了很多宦官子弟,宦官一看,怕事情闹的太大不好收场,再加上朝中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等人极力保荐,所以桓帝下令释放党人,但是禁锢终身,不得为官。
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后来桓帝病逝,灵帝临朝,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这陈蕃已经不是太尉了,升职为太傅,这个官职是高与三公的。为啥呢,因为这个官职一般是加官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太子继位了,一般年龄弱小的,都是由太傅作为核心辅政大臣参与军机,比如陈蕃以及三国时期的魏国司马懿。窦武是桓帝窦皇后的皇后的父亲,这东汉一向由外戚担任大将军的惯例。这陈蕃和窦武想趁此良机诛杀权势过重的宦官,于是就开始计划怎么行动,因为这个时候大臣们意见是同意了,之前被禁锢的党人大都被重新启用。但是宫中皇太后意见缺不怎么认同,于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曹节等人抢先发动政变,几乎在不可能的情况下逆转全局。这为啥叫不可能呢,因为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以及众多大臣以为万无一失了,宫中有一些宦官是效忠自己的,宫中军队又是直属大将军统辖,当时的窦太后又是窦武的女儿。可是意外就这么发生了。
我们先说说这曹节,为啥要单独说他呢,诸位可能已经猜出来了,
这曹节是谁呢,他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父亲,大家都知道,这宦官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儿子的,但是这宦官也是人啊,所以有些有权势的宦官都会为自己选择一个养子,以传宗接代,继承香火。这曹腾从小就被抱养到宫中当小宦官,继承给曹节做养子,曹腾呢又抱养了夏侯家的儿子当养子就是曹嵩,因为这经过两代的努力这曹腾啊已经相当有势力了,而且这曹腾人缘特别好,当时这士族都不说话坏话,更何况他是曹节的儿子,所以这宦官中声望也很高,所以啊这曹嵩不用进宫啦。而是寄养在宫外,为曹家传递香火,曹嵩就是曹操的亲生父亲。这些大家不用疑惑为啥都姓曹了。
我们回到正题,这曹节是雷厉风行,先矫诏胜任自己亲信王甫为黄门令,
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搞不清谁是哪一边的,宦官中一部分也是大将军的人,让王甫率领宫卫和南宫羽林军搜捕陈蕃和窦武,并且拿着皇帝的诏令坐镇北军,让刚刚出征回来的张奂指挥北军五营的将士围攻窦武,这边陈蕃窦武听到消息呢,窦武是马不停蹄的跑到北军步兵校尉营中,让北军士兵抵抗。本来按道理说这北军是归大将军指挥的,但是呢这张奂刚刚带着北军其他几营士兵出征回来,看到宦官拿着诏书说窦武叛乱,要求诛杀窦武,而这士兵呢,一边是刚沙场上打过仗的直接上司,而且拿着诏书,一边是啥也没有就让奋起抵抗的大将军。于是窦武逐渐力不从心,逃到洛阳郊外被枭首诛杀。这陈蕃也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带领家兵和一些学生要进宫诛杀宦官,这哪是羽林卫的对手。也是被诛杀。这张奂后来也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但是已经晚了。曹节等人诛杀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之后,是对其他人痛下杀手,之前被起用的禁锢党人再次遭到遭难,像李膺这样的直接被诛杀,而且牵扯更广。有很多人为了逃避朝廷的诛杀不得不远走边关,比如以后董卓的心腹李儒。
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至此士族和宦官的较量遭遇了连续失败。党人和宦官势力的斗争归根结底是权力之争,然而大汉王朝此时并没有出现像先汉霍光那样的人物,而党人结党营私本质上其实对于改善民生和治理社会不断扩大的积弊并没有起到缓和作用,反而在不断的争斗中内耗,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尤其是一些党人被禁锢后迫于生计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转而成为众多不稳定的因素。进一步使得社会问题更加尖刻。以致中平年间的黄巾大起义和诸侯混战的英雄人物纷纷登场。
下篇我们将为大家讲解大汉王朝末期的对外战争 — 拖垮王朝的无底洞羌乱和混乱的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