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是为了人们吃得饱,而你是为了大家吃得好丨改革开放40年照片故事
“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兴,每个老百姓都是实实在在的亲历者。回首过去40年,一代人的记忆如今散落在各自家中角落的相册里......第一财经广播正在向市民广泛征集反映改革开放40年生活变化的老照片故事,希望您能为我们翻翻家中的相册。
”
今天来看退休教授赵则胜提供的这张照片:
袁隆平(中)赵则胜(右)
赵教授退休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推进特种稻的培育工作希望可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协作会,这才有了赵教授与袁隆平对于粮食培育的交流,也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结缘田野
赵则胜对田野有着深厚的感情。1964年赵则胜大学毕业后,前往贵州进行农业培育工作。当时贵州的玉米产量很低,而赵则胜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农学遗传性选种。因此到了贵州之后赵则胜就分配到种子站工作,主要负责杂交玉米的培育以及推广。
赵则胜(左)在贵州培育的永兴兴单一号
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粮食欠收,因此当时的农业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使粮食提高产量。也是在六十年代包括袁隆平和赵则胜在内的大批农业工作者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的威胁。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功问世并开始推广。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到今天,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累计已在全国推广约68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
“泥腿子”教授
照片来自春华秋实—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办学历程
1980年,赵则胜从贵州调至上海农学院任职。当时赵则胜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老往农村田头跑,正是对农业科学研究有着执着追求赵则胜被市郊农民亲切称呼为“泥腿子教授”。
任教后,赵则胜了解到当时上海居民虽然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但是当时上海市区居民的口粮主要从外省调入,米的质量比较差,粮店供应的是库存陈米,而且主食品种也比较单调。市民为了吃到质量好一些的米常常要排长队购买。从此他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
香糯米的故事
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工作之后,赵则胜团队通过来自青浦的一种香糯米,成功培育出上农香糯米,而后又成功培育出了上农黑糯米。到1988年上农香糯米在上长三角地区建立了10个生产基地,3个扩繁种子点,面积共达1.5万亩。并实现了当时市府提出市人均500g“上农香糯”米的目标。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与制度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的乡镇企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赵则胜回忆道:当时上海有非常多的黄酒生产企业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少企业举步维艰。经过学校同意他将他所培育的黑糯米引入当时青浦地区的几家乡镇企业,为企业提供差异化营销的思路,使企业扭亏为盈,直至今天黑糯米产品依然是他们的主营业务。
为了推广上农香糯米,上海农学院和上海老字号乔家栅合作,使用上农香糯制作各式糕点,并且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之后更是被中商部评为部优产品。
与乔家栅合作
糯米系列产品参加展会
在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后,上海益明食品厂的总工程师找到赵则胜,希望可以通过合作使用上农香糯米制作一些速度的糕点。这也促成了一款经典八宝饭的诞生。
直至今天,我们吃到的这款速冻八宝饭依然沿用着赵则胜团队的技术,这个亲切的味道近30年没变。
今年赵则胜已经79岁了,但他仍旧经常下田,主持着特种稻的培育工作。孜孜不倦的为了培育出更可口、健康的粮食在田间挥洒汗水。
PS: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老故事等你来听哦
作者:侯忆枫
编辑:李昂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
“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