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自是爱花人
——范莉的没骨花世界
吴彦颐
范莉是我在宜兴认识的第一位女性画者。初次见到她,我有些惊异于她身上温雅的气息。有些人的气息是宁静的、孤寂的,有些人的气息是热烈的、靡丽的,也有一些人的气息是躁动的、不安的。范莉的气息与气质,恰恰和她的画相通。所以,一直以来,我想写她。当然,更多的是她的画。
并蒂 62x30cm
在中国美术史中,提到没骨花必然绕不开徐熙之孙徐崇嗣。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言:“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创造新意,画花不墨圈,直叠色渍染,号没骨花。”由此观之,没骨画不用笔墨勾勒线条轮廓,而是直接用彩色颜料渲染物象,卧笔而就,依势行笔,以追求天机物趣。没骨法的出现,对明清两代影响甚远。先是被明代宫廷花鸟画家孙隆等人发扬,继而由清初恽寿平继承、变革,恽氏把水和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创色染水晕法,将没骨花发挥到极致,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画的一种形态。近现代以来,没骨花创作以其开放的视野、无尽的审美意趣使之成为表现时代的艺术语言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当代女性画者更容易将个人心性与审美理想相结合,她们用女性独特的视角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对没骨花“不华不墨,叠色清染”的图式进行揣摩,由此体现内在的生命意味。
古香 45X20cm
沁影 45×20cm
清欢 45×20cm
前不久,看到《艺术中国》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范莉绘画作品鉴赏”系列作品,均是没骨花创作。前有简短的引言:“三分清雅意,半点飞来思。是为范莉……”“清雅意”与“飞来思”,既有“意”亦有“思”,我想,一定是通过花观照清风朗月暗香幽影的缱绻,观照超越于形式之外灵韵的追求,观照穿透时空对生命的探索。前人有谓:“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范莉是个爱花人。所以,观她的画,眼中有落英缤纷。具体言之,她笔下的花,造型生动传神,在色彩和意态的把握上真是微妙精致。譬如《独秀》,所绘木槿花,从整体上看,花朵的红色与叶子的绿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从细微处看,花朵和叶子各自还注重明暗色调的互映与搭配。盛开的大朵木槿花色调鲜亮明快,叶子从左至右的色彩变化为黄绿、青绿、草绿。特别是反叶部分加入些许赭石,底部的叶子花青的成分居多。经过这样的色彩处理,物象间层次分明,既对比,又统一,简洁精致,清淡平和。再如《并蒂》,在构图上选取了富有表现力的芙蓉花加以精心刻画,画面简洁精致,疏密呼应得当。两朵并列的芙蓉花既注重透视转折中的结构,又强调色度变化的浓淡之理。中间的花脉以娴熟的笔力一一勾就,花瓣翻转之处灵动多变,隐约闻到淡逸幽微的瓣香,妙极自然。还有《吉祥》,所画牡丹花,用胭脂和水粉把花瓣的幽柔,富丽的姿态表现得卓卓可观。尤其是在花瓣的处理上,粉笔上使一点点胭脂,用胭脂染出花的结构,使花更明润滋厚,具有丰肥之美。较之周围的花茎和花叶,更突出牡丹花的质感与风神。两朵牡丹花,一高一低,一主一次,一昂首一低眉,而律动感很强的叶子,把花朵的姿态衬托得生动有情。亦有《同予者何人》,则融合了点染、积色、接染等多种技法描绘了夏日荷塘丽景。碧水之上萍藻点点,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欲放未放,有的娉婷舒展,有一种生机绰约的风致。萍藻直接用石绿点就,花瓣以粉色点染花尖,或重粉点瓣,或以淡色轻染,花瓣的阴阳向背,色调深浅、色阶层次过渡自然,表现出物象的光感、色感和质感,荷叶用淡淡的花青为主调点染,稍加淡墨晕染,经过水与色的碰撞表现了荷叶的光色效果,颇具立体感。
桃想 45X20cm
素香扇面(二) 45x20cm
素香扇面(三) 45×20cm
宋代儒者程颢曾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从范莉的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她是如何关注自然界中的花卉生命,如何通过绘画语言来传达个人对传统的理解。可以说,她的绘画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从个人的审美取向对于作品题材、作品形式、艺术语言等的选择。作为一名女性画者,其作品通常以女性独有的敏感与细腻再现个人气息与情感。这种感性的观照使她的画多一些宁静,少一些热烈;多一些清新,少一些繁杂。如此浅吟低唱的雅致,正是女性画者表达主观情感和自我寄托的有效方式。另一种是她观照万物后反观内心,由此为她的创作带来新的思考。她似乎不受传统程式的拘囿,而是抓住文人画的精髓,形简而意丰,以追寻绘画的生意,表达活物的风致。在当下的审美体验中,为自己的性灵轻歌。我想到《周易》中有元亨利贞四德,即春夏秋冬。朱熹解释道:“元者,天地生物之端倪也。元者生意,在亨则生意之长,在利则生意之遂,在贞则生意之成。”在画中观生意,一物就是一个意义世界。这需要突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开敞自己的胸襟,与天地自然合一,构筑一个完美的艺术意象,以此成为安顿性灵的居所。
独秀 62x30cm
蝶恋 45×20cm
玉蝶 45×20cm
范莉的没骨花尺幅不大,一如她人一样小巧精致。小仅仅是形式因素,并不成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少画家热衷于小画幅。对小的重视,反映了文人艺术家内在心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画历来注重以小见大的妙处。譬如,唐代边鸾画花鸟,所作大多是一两枝花、三四片叶。在小小折枝里,表现了凌空宇宙的风神。北宋崔白的画多是一两根树枝,三两只禽鸟,以微小的空间,简逸的笔触,表现自己无尽的思绪。南宋马远有一幅《寒江独钓图》,空阔的江面上,一叶扁舟,一人把竿,独坐垂钓,平常之极,却广阔渺远。明代姚绶《题钱舜举<山居图>歌》言:“愿图幻出一拳石,千岩万壑争光辉。”一拳石虽小,但也有令人不能已矣的地方。它可以打破混沌,展尽大千世界无限的绚烂。清代恽南田也推崇小,其简洁的用笔,飘逸的情思令无数后人争相效仿。《南田画跋》载:“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石涛的友人黄云说:“寒山一片石,可共语也。”一勺水,一片石,使天地充满无限生意。苏东坡评画诗《书鄢陵王画折枝二首》其一说道:“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强调画学中对于微小形象的重视,在微小的景致中展现广阔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范莉把笔墨寄情于微小的世界中,以安置自己的悠悠广远之思。
花容·局部 23x138cm
我常想,一个画者如何寻绎适合自己绘画创作的定位与方向,或者说在历史的坐标中寻找到自己的契合点,又能够丰富地、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心性与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中国绘画史,发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画风,个人风格的形成亦受时代的影响。明乎此,要在借鉴、吸收传统图式的基础上,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发挥自己的创意,从而给技法注入新的生命。范莉还很年轻,无论是看她的画还是和她交流,总觉得有一股强烈的创作热情,这是一份把自然外物内化为自我情性的深远情怀,更是一份追索艺术真谛的生命情怀,这使她的没骨花既有具象的刻画描绘,又有抽象的写意抒情;既有自然实景的再现,又有即兴性的表现。总而言之,范莉的作品在形貌上是明丽的、鲜亮的、馥郁的,但在基调上是朴素的、平和的、淡雅的。没有虚华,没有躁动,轻歌曼舞,风姿绰约。平生自是爱花人,这些天地自然中所深藏的馨香活意早已被她的慧目所观照,让我们在花海中置入浪漫的期待。
吴彦颐:艺术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吉祥 45×20cm
范莉
生于江苏宜兴书香门第
毕业于江南大学
修业于清华美院
吴冠中艺术馆特聘画家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宜兴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吴冠南先生入室弟子
更多精彩作品敬请关注乌镇西栅『两生花』个展、聚镁Art0X个人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