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李觉:从手榴弹到原子弹,从士兵到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他是沂蒙小山沟里走出的传奇,他是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功臣。战争年代他英勇无畏,冲杀一线,战功赫赫,建国后又隐姓埋名,走进高原,为我国的核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他就是首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开国少将——李觉。
李觉
李觉1914年2月出生于山东沂水,参加过“一二·九”等学生运动,曾就读于北平弘达学院、北平中国大学。1937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战争后期进入西藏,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7年夏,中央决定在二机部(即后来的核工业部)下面成立核武器局(即核武器研究院),为了保密,对外称九局(后改称九院)。这个部门非常重要,它的掌门人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要懂得和科学家打交道,中央选中了西藏军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觉,而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钱三强推荐了朱光亚,是技术负责人。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从此,李觉脱下军装,换上普通棉装,从扔手榴弹,改为造原子弹,开启了一生与核武器的不解之缘。
1957年,李觉担任核研制基地司令员(研制基地在青海金银滩,爆炸试验基地在新疆罗布泊),参与了踏勘选址、基础建设,科学试验、实弹总装,一直把原子弹送上铁塔。
为了给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选择一个最佳地址,李觉带着有关专家跑遍了中国的大西北,最终看中了青海的金银滩。这里平均海拔3500米,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处于寒冷状态,条件非常艰苦。
青海金银滩草原
原本这里住着一万名居民,全部搬走,这是个很大的工程。
大迁徙完成之后,原子城(对外称221厂)的基建开始了。
有一万多人参与了这项艰辛的任务,很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他们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这片草原。
221厂建好后,九局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集聚在青海金银滩,爆轰试验场地也移到了这里。
后来,原在北京的九院也整体搬迁到了金银滩。
金银滩地处3000多米高原,条件艰苦,气候寒冷,李觉下命令:干部一律住帐篷,科学家住楼房。
李觉尽心尽力地照顾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等科学家,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照顾好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每人配备警卫员,而他自己却取消了警卫员。
1964年10月14日19时19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铁塔顶端,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插接雷管,是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一道工序,这一任务由李觉执行。两天后,原子弹成功爆炸。
原子弹爆炸前 主控室里的李觉(左)和陈能宽(右)
1967年初,李觉8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他未回家奔丧,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氢弹攻关的最后关头。
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李觉为中国两弹的研制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他是核爆炸现场指挥者之一,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李觉为建设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为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积极贡献。
退居二线后,李觉继续关心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核工业建设。1983至1997年,受核工业部党组委托,历时十余年,主持编纂完成《当代中国核工业》、《中国核军事工作史料丛书》,为国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晚年的李觉
2010年2月12日,李觉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2020年1月15日,李觉被授予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