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步兵118-119-120师沿革
作者: 逍遥侯
来源:建国后军步兵师的发展(2011年版)之十
版权归作者.如侵告删
步兵118师—120师
步兵第118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下辖第352、353、354团,师长邓岳,政治委员李伯秋。该师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历史不算老,但成长迅速,其最早前身是1937年底至1938年春,山东省委发动的长山县黑铁山起义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后改称第3支队)、泰安县徂徕山起义的第4支队、潍县蔡家栏子起义的第7支队和寿光县牛头镇起义的第8支队的主力,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八路军鲁中军区第1、2团。1945年8月,山东鲁中军区第1、2团和部分地方基干武装组成山东解放军第3师。
1946年1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第7旅。同年7月,7旅改为7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8师入朝参战,参加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3年8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18师番号。1951年6月,118师组建师属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使用炮兵398团番号)。1953年10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3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后为坦克17团)。
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8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下辖第352、353、354团、炮兵团、坦克团(坦克5师17团转隶)、高炮团。1998年该师参加松花江抗洪后,缩编为步兵第118旅,现为全军重点建设部队。
118师一贯听党指挥,不畏艰险,能征善战,作风朴实、工作扎实,善于突击攻坚。
352团为军、师的第一主力团,曾被辽东军区授予“铁拳”称号。353团战斗力也很强,获得过“突飞猛进”奖旗,该团前身八路军鲁中2团首先将爆破技术运用于攻坚作战,创造出“爆破、火力、突击”紧密结合的攻坚战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军攻坚作战的能力,迅速在山东部队推广。解放战争中,118师参加了保卫辽阳、两次保卫本溪、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辽沈、平津、广西、解放海南岛等战役,从长白山一直打到海南岛,途经十省,行程万里,参加战役战斗数百次,歼灭国民党军7万余人。东北战场上,7师20团首创诉苦教育,1947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和批转了该纵队开展诉苦教育的经验报告,由此在全军掀起了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有力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1947年10月,7师奇袭威远堡,打出“暴风雨部队”美称。
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中,第7师20团以顽强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尔后第19团和第8师23团首先突破锦州城墙。辽西会战,21团与19团捣毁廖耀湘兵团前进指挥所及所属3个军军部。平津战役后118师参加了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第一批偷渡海南岛的是118师352团1营,第118师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队,第352团1营被授予“渡海先锋营”荣誉称号。1947年3月19日,“东总”编制“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兵团发展简历表”中,对3纵7师“战斗力与特点”评价为:“在南满部队中最强的师,战斗力强,善攻坚、爆破和夜战,战斗作风勇猛。”1949年10月,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里面对40军118师(3纵7师)又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朝鲜战场上,1950年10月25日,118师在两水洞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枪。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118师先后参加了1953年哈尔滨防汛筑堤、1963年天津抗洪、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1987年扑灭大兴安岭特大山火、1994年锦州抗洪和1998年松嫩抗洪抢险等,均圆满完成任务。1989年2月,118师侦察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2000年6月,沈阳军区在该旅召开了“军区研究加强旅的建设现场会议”,把该部树为军区部队旅建设的样板。因成绩出色,该旅又先后被总部评为基层建设标兵旅和2007年度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该师部分主官:邓岳少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李伯秋少将(沈阳军区副政委)、张玉华少将(南京军区副政委)、刘振华上将(北京军区政委)、张仲先中将(广州军区政委)、赵兴元中将(旅大警备区政委)、展明大校(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吴家民中将(沈阳军区参谋长)、彭晓枫上将(第二炮兵政委)、赵开增中将(成都军区副政委)。
步兵第119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下辖第355、356、357团,师长宁贤文,政治委员刘光涛。该师前身是以冀东暴动队伍组建的八路军第4纵队苏陈支队,1939年12月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2团,1944年7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12团,是首批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12团9月在沈阳以南奉吉堡机场缴获驻扎此的日本航空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训练飞行大队全部飞机和设备,9月底在凤凰城小塔子沟接受大队长林弥一郎和航空大队的投降,10月下旬将500余名空、地勤人员及46架飞机移交东北人民自治军航空队,为我空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9月下旬扩编为冀热辽16军分区第21旅,19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
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参加了保卫辽阳、两次保卫本溪、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辽沈、平津、衡宝、广西、解放海南岛等战役,共歼敌4.8万余人。衡宝战役中119师与兄弟部队全歼桂系钢七军。119师在杨家桥的阻击战是围歼白崇禧主力,决胜衡宝战役的关键。衡宝战役40军118师120师都是大包围,只有119打的阻击战,在敌人前面拦截。如果没有119成功拦截,整个战役就失败了。敌人就跑广西去了。此次战役中119师三次收到四野总部首长直接电报表扬。119师在衡宝战役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高超的作战艺术和能力,对衡宝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3月6日119师356团攻占涠洲岛,创造了陆军海战、木船打兵舰的先例。战后356团荣获兵团通电嘉奖。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119师解放了三亚和榆林。
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9师入朝参战,参加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在朝期间,歼敌13819人。1951年8月,119师组建师属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使用炮兵399团番号)。1953年8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19师番号。1953年10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4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40集团军步兵第119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2年10月,119师从辽西朝阳移防内蒙古赤峰,被军区司令员王克称为“塞外精兵”。1996年10月,355团转隶120师,移交给武警部队。1998年9月,119师改编为摩托化步兵第119旅。1999年9月,沈阳军区授予119旅2营4连为“塞外硬四连”荣誉称号。
该师部分主官:宁贤文少将(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刘光涛少将(沈阳军区副政委)、徐国夫少将(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步兵第120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下辖第358、359、360团,师长郑大林,政治委员李改。该师前身是于1946年1月由山东军区警3旅及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合编而成的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1946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
1949年10月,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评价该师:“原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弱,入东北后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经验”。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保卫辽阳、三次保卫本溪、四保临江、四平攻坚战、辽沈、平津、广西、解放海南岛等战役,其中辽沈战役中27团1营摧毁范汉杰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指挥部,广西战役120师强行军追击21昼夜全歼敌125军,创造一个师歼敌一个军的光辉范例。
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0师入朝参战,参加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7时许,120师360团1营在云山阻击南朝鲜第1师,与118师两水洞遭遇战一同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使10月25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1951年6月,120师组建师属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使用炮兵400团番号)。1953年8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20师番号。1953年10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325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5师建制)。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20师紧急开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第360团1连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40集团军步兵第120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
1994年,358团改建为沈阳军区特种大队。1996年10月,120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120师,下辖武警第355(119师转隶)、359、360、701团。
该师部分主官:郑大林少将(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李改少将(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刘振华上将(北京军区政委)、张海棠少将(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郑志士大校(武汉军区参谋长)、吕村夫(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黄德懋大校(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纪之(40军政委)、邢维邦(40军军长)、杨福臣少将(40集团军军长)、玉宗焕少将(吉林省军区政委)、王建平中将(武警部队司令员)。